本文轉自:衢州日報
尚耕
近日,衢州全市首批智慧手語翻譯設備在衢江區部分單位的服務視窗正式投入使用,這些被形象地稱為“AI手語翻譯官”或“手語翻譯小助理”的設備,為聽障人士帶來了更便捷、更高效、更貼心、更精準的辦事服務新體驗。
據報導,衢州市現有1.6萬多名持證聽障人士,他們生活在一個無聲的世界,長期面臨“文字交流效率低、手語翻譯資源少”的雙重困境,以往到政府部門或銀行等單位的窗口辦事,主要依賴紙筆溝通或志願者協助,但手語與漢語的語法差異容易出現較大的溝通誤差。而這些智慧手語翻譯設備可通過AI演算法捕捉手語關鍵點位,結合面部表情識別技術,大幅降低翻譯回應時間,提升設備即時翻譯的準確率,可使窗口服務擺脫手語志願者時間、空間限制,讓“無障礙溝通”從特殊服務轉變為標準化流程。
在數位技術深刻重構公共服務形態的當下,衢州市以智慧手語翻譯設備的落地和應用,直面殘障群體公共服務中的深層痛點,通過讓智慧手語翻譯設備成為服務視窗的一名特殊工作人員,為聽障人士鋪就了一條“無聲世界”與“有聲社會”雙向奔赴的橋樑,以科技溫度詮釋了“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展現了政府對民生改善細節的關注,以及城市的公共服務對特殊群體需求顆粒度感知能力的升級。
這一舉措,也彰顯了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的深層價值。這些智慧手語翻譯設備的研發企業通過南孔精英創業人才專案實現技術轉化,既體現了政府引導科技向善的頂層設計,又展現了市場機制在民生領域的創新活力。而智慧手語翻譯設備的常態化運用,也讓《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要求的“平等、充分、便捷”服務承諾,轉化為切實的、可持續的制度安排,通過技術賦能實現了公共服務效率與溫度的雙提升。
這一舉措更重要的意義,是重構了殘障群體參與社會的底層邏輯。當數位人同步翻譯出“請你先填一張表”的手語時,聽障人士獲得的不僅是辦事指引,更是被尊重的精神滿足。這些智慧手語翻譯設備設計的雙向螢幕採用“數位形象+文字+語音”三維交互介面,既遵循相關標準,解決了手語與漢語語序差異導致的溝通障礙,又預留了進一步完善的空間。這種兼顧規範與包容的設計思維,有助於打破傳統助殘服務“施予者”與“受助者”的固有關係,在政務服務場景中建立起真正平等的對話機制。
當然,任何技術創新都需經歷實踐檢驗。據報導,這些智慧手語翻譯設備,對複雜語法表達的識別精度尚待提升,方言手語的特殊表達也需要更豐富的語料訓練。但值得肯定的是,衢州相關部門和研發企業沒有選擇等待技術完全成熟后再推廣,而是通過“試點應用-反饋收集-動態升級”的敏捷模式,通過同步收集更多大數據、進行更多的語料訓練,持續完善設備功能,讓技術進步與需求進化形成良性互動。這種“幹中學”的改革智慧,恰是破解公共服務領域“技術懸浮”難題的關鍵。
當陽光透過辦事視窗的玻璃,映照在數位人流暢打出手語的指尖,這個充滿未來感的畫面,正在改寫聽障群體的生活劇本。衢州用科技創新解構了聽障人士“被服務”的被動角色,在窗口服務尤其是政務服務場景中搭建起雙向理解的數字橋樑。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隨著未來更多服務百姓民生的AI設備在城鄉投用,我們有理由期待,科技向善的力量將不斷突破溝通的邊界,讓每個群體都能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聽見時代進步的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