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青年科學家彙聚上海,共同探索未來科技前沿
更新于:2025-03-26 05:49:39

本文轉自:光明網

  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青年科學家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近日,首屆“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專案—上海前沿科學交流會”在上海舉辦,吸引了來自亞洲各地的頂尖青年科學家、產業領袖和投資專家,共同探討AI for Science、未來健康與未來能源等前沿領域的發展趨勢。

  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洪在致辭中表示:“青年科學家的創新思維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將為全球科技進步注入新的活力。”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不僅為青年學者提供資金支援,更致力於搭建跨學科、跨領域的交流橋樑,推動亞洲科技創新的國際化發展。

  在“AI for Science”環節,普林斯頓大學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主任王夢迪教授分享了生成式AI在數學解題、mRNA疫苗設計等領域的突破性應用。她表示,AI正成為跨學科交流的新語言,有望打破學科壁壘,加速科學進步。她也強調,AI在邏輯運算和數據壟斷方面仍面臨挑戰,學術界和產業界需共同努力,構建健康的AI生態系統。

  上海交通大學助理教授鄭雙佳主持了圓桌論壇,探討了AI與科學結合的現狀與未來。他表示,AI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潛力巨大,但仍需解決數據、技術和跨學科協作的難題。

  東京科學大學助理教授叢悠悠在對話中介紹了她在程式設計語言理論與音樂創作結合方面的研究,開發了基於類型理論的自動作曲技術,確保音樂符合理論規則。她計劃將這一方法擴展到繪畫、小說等創意領域,並希望通過跨學科的研討會推動計算機輔助創作的研究,尋找新的合作夥伴,開發創新技術。

  亞馬遜雲科技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張崢則強調,AI應作為科學研究的輔助工具,而非替代人類,教育系統需適應AI時代,培養學生的廣譜學習能力和內驅力。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2023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專案-物質科學研究員朱華星從物理學家的視角分享了AI在物理研究中的應用,指出物理學科本身是大數據學科,但AI在理解物理世界和發現新規律方面仍有局限。他建議AI需要更好與物理世界結合從而加速推動科技進步。

  在“未來健康”環節中,北京大學副教授、2024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專案-生命科學研究員韓夢迪以《柔性、可變形生物電子器件》為題,展示了柔性、可變形生物電子器件在觸覺感測和無線監測中的創新應用。這些技術不僅為臨床診斷提供了新工具,也為未來數位生物標誌物的挖掘奠定了基礎。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吝易則聚焦無膜細胞器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揭示了哺乳動物晝夜節律的調控機制。她的研究為理解生物節律的精確調控提供了新視角,也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希望。

  在“未來能源”環節,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洪輝祥回顧了電池技術的發展歷程,並介紹了其在鋰離子電池安全性方面的突破性研究。他開發的直接墨浮浮水列印技術有效防止了鋰枝晶的生成,為電池安全提供了新解決方案。此外,他還探索了鈉離子電池的優化,為未來能源存儲開闢了新路徑。

  新加坡國立大學助理教授汪磊則聚焦電催化技術,致力於將清潔能源高效轉化為化學能。他通過設計新型催化材料和反應器,深入理解介面化學過程,為減少碳排放和推動能源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基礎。

  在“下一代顛覆性創新在哪裡?”高峰對話中,五源資本創始合夥人劉芹指出,中國資本市場的回暖為科技公司帶來了新機遇,但可持續性取決於中國在科學研究、工程創新和產業轉化方面的長期優勢。璞華資本管理合夥人陳大同則強調,AI將重塑全球產業格局,但當前的資本結構需適應新的創新範式,以支援前沿科技的發展。

  北極光創投創始管理合夥人鄧鋒呼籲加強產學研結合,以更容錯的方式支援前沿創新。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王強則表示,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專案旨在賦能“Future Star”,支援青年學者探索科技新前沿,讓實驗室的微光淬煉成影響世界的光亮。(宋雅娟)

春季養生正當時
春季養生正當時
2025-03-26 06:12:04
我與父親守菜地
我與父親守菜地
2025-03-26 06:12:10
“搶魚”記
“搶魚”記
2025-03-26 06:12:37
滔河翠影 田園牧歌
滔河翠影 田園牧歌
2025-03-26 06: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