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腸息肉,腸鏡檢查很重要
更新于:2025-03-26 06:12:41

本文轉自:保定日報

□保定日報通訊員 劉葉婷 趙 潔

一位22歲的年輕男性患者近日到市第一中心醫院內鏡診療中心就診。他頻繁便血1個多月,導致貧血,精神狀態非常不好。在結腸鏡檢查過程中,醫生發現在乙狀結腸的位置長了一個形態神似“棒棒糖”的長粗蒂的息肉樣隆起,且表面附著血痂及白苔,輕微觸碰後便會微微滲血。經內鏡中心主任熊英仔細分析病情,考慮引起患者便血的罪魁禍首就是這個“棒棒糖”息肉。

在與患者家屬充分溝通交流后,醫生為患者安排了結腸鏡下息肉的微創切除,整個治療過程順利。術后患者恢復非常好,不僅為患者有效解決了便血的困擾,且避免了息肉進一步生長導致癌變。

這個病例引發大家的思考:患者十分年輕,卻已發現腸道內長有息肉了,那麼腸息肉到底有哪些危害,我們應怎樣進行預防呢?市第一中心醫院相關醫生表示,腸息肉就像藏在腸道里的“定時炸彈”,這個聽起來有些陌生的名詞,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就像一顆顆藏在腸道里的“小肉球”,雖然大多時候默默無聞,但有些卻“暗藏殺機”,還可能發展成威脅生命的結腸癌。

腸息肉是指突出於腸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變,通俗地說,就是腸壁上長出的“小肉疙瘩”。它們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小山丘,有的則平坦如地毯。

並非所有腸息肉都會癌變,但某些類型的息肉確實存在癌變風險。根據病理類型,結腸息肉主要分為: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見的癌前病變,約三分之二的結腸息肉屬於此類,腺瘤性息肉又可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癌變風險最高;炎性息肉,通常由腸道炎症引起,癌變風險較低;增生性息肉,多見於直腸和乙狀結腸,癌變風險極低。

以下人群患腸息肉的風險較高:年齡大於50歲,隨著年齡增長,患結腸息肉的風險增加。有結腸息肉或結腸癌家族史,直系親屬患有結腸息肉或結腸癌,自身患病風險增高。不良飲食習慣,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會增加患病風險。肥胖、缺乏運動、吸煙、酗酒,這些不良生活習慣也是危險因素。患有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

大多數腸息肉並沒有明顯癥狀,往往是在體檢時偶然發現。但當息肉較大或數量較多時,可能會出現一些癥狀。便血是最常見的癥狀,通常為鮮紅色或暗紅色血液,覆蓋於糞便表面或混於糞便中。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出現。部分患者會出現腹部隱痛或脹痛。貧血也是癥狀之一,長期慢性出血可導致貧血,出現乏力、頭暈等癥狀。

腸鏡檢查是發現和診斷腸息肉的金標準。通過腸鏡,醫生可以直觀地觀察腸黏膜,發現息肉並進行活檢,明確其性質。大多數腸息肉可以在腸鏡下進行切除。

預防腸息肉,需要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等富含纖維的食物,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類。保持健康的體重,肥胖會增加患結腸息肉的風險。戒煙限酒,吸煙和酗酒都是結腸息肉的危險因素。定期體檢,建議45歲以上人群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應提前篩查。

成都鳥種數量達586種
成都鳥種數量達586種
2025-03-28 06:19:22
樂享生活智慧助老
樂享生活智慧助老
2025-03-28 07:28:12
什麼是機器學習?
什麼是機器學習?
2025-03-28 0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