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勞動午報
抗逆力也被稱為心理韌性、心理彈力、復原力等,是指個體遇到困境時心理協調和行為適應的能力,是個體抵禦困境並恢復平衡狀態的一種能力。北京市教育工會心理諮詢中心諮詢師雷秀雅、熊豔表示,家長要教會孩子坦然面對失敗,培養戰勝挫折的能力。
【抗逆力培養存在四種常見誤區】
隨著心理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要培養孩子的抗逆力,但是部分家長在此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誤區。
誤區一:過度保護 孩子在過度保護下沒有機會培養出克服實際挫折的能力,難以形成堅毅性格,未來一旦遭遇挫折,難免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很難走出挫敗的陰影。
誤區二:過度放手 有些家長認為讓孩子獨自面對困難,完全放手不管就可以達到讓孩子成長的目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教育的過程需要家長的陪伴,要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挫折和困難。
誤區三:人為製造挫折 家長刻意給孩子製造災難體驗,實際上是一種懲罰和傷害。當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還不夠的時候,家長盲目地製造一些麻煩來提升孩子的抗逆力,帶給孩子的感受更多是不被支援和理解,失去安全感,失去信任,切斷孩子主動溝通的橋樑,還會讓孩子喪失面對挫折的勇氣,會對孩子的人格造成嚴重傷害。
誤區四:否定、打擊過度 一些家長把挫折與打擊、否定劃等號,如果在孩子性格沒有成熟,心靈還很敏感脆弱的時候,家長就時常批評打擊孩子,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這時,孩於只會內化來自父母的批評和攻擊的聲音,在今後遇到外界壓力和挫折時更容易自卑、怯懦,或在情緒上崩潰掉。
【從三個方面正確培養孩子的抗逆力】
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抗逆力?雷秀雅、熊豔提出,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樹立“我有”信念 “我有”指的是讓孩子清楚自己具有哪些資源,比如家庭關愛、師長指導等,當孩子產生“我有支援”“我有愛護”“我有説明”“我有信任”的信念感,就容易在愛的環境里提升抗逆力。營造愛護、支援、信任的親子氛圍,讓孩子知道在關鍵時刻始終會有信任的大人給予支援,並帶來情感上的安全感,這種積極的人生底色能賦予孩子直面困境的底氣。
明晰“我是”特質 “我是”指的是積極的自我意識,也就是能夠清晰瞭解自己的優勢。家長應引導孩子探索自我,可以帶孩子做一個簡單的練習,讓他說出“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我有哪些愛好特別有意義”等等。當孩子越瞭解“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想幹什麼”,對自我認識的清晰度越高,就越容易產生積極的情緒。面對逆境時,孩子就會有韌性去面對,有勇氣去嘗試,用智慧去解決。
強化“我能”信心 “我能”指的是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很多孩子面對逆境時容易退縮、不敢嘗試,是因為認為“我不行”“我做不好”,或者是出於老師、家長或者社會的期待被迫做一些事情,內心感覺痛苦煩躁,這些都是缺乏勝任感降低了內驅力的結果,因此家長需要培養孩子“我能”的信心。可以鼓勵孩子從興趣小事著手,逐步積累成功體驗。同時,要看到孩子努力的過程,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予以肯定。比如雖然學習內容和難度都在增加,但孩子仍然耐心勤奮地對待;雖然孩子考試成績未達預期,但他沒有氣餒,還在認真研究錯題……只要孩子保持耐心勤奮、積極糾錯的態度,家長就應該認可他敢於繼續挑戰和不服輸的勇氣,鼓勵他還有上升的空間。當孩子發現自己能做好很多事情,並獲得積極肯定的評價,“我能”的信念感就提升了。
抗逆力培養對於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家長可以通過對孩子施以積極正面的影響,提升孩子的抗逆力,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積極、樂觀、自信的人。
□本報記者 任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