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三峽日報
楊雪
近日,多所學校宣佈放春假,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或解鎖社會“大課堂”,引發熱議。恩施州利川市小學、初中將於4月7日至8日放春假2天,與清明假期相加,可連休5天;北京資訊科技大學將於4月7日至13日放春假,整整7天,中國人民大學也在新學期校曆中安排了春假。
國家層面近期多次表態鼓勵中小學設置春秋假,全國兩會上,春秋假制度也多次引發代表委員熱議。近日,國家出臺《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實際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這一舉措不僅引發了廣泛關注,也傳遞著強烈信號。
“卷”這個詞近年來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職場上的996,還是學生為成績拼盡全力的狀態,“卷”似乎已經成了常態,讓人身心俱疲。這一信號,正是對這種“卷”文化的有力反擊。
春秋假的意義遠不止於短暫的休息,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放鬆身心、開闊視野的機會,春秋假可以讓他們暫時放下課本,走進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好、秋天的寧靜。
這種身心的放鬆不僅有助於緩解壓力,也能提高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解鎖社會“大課堂”,豐富自己的閱歷和見識。學生可以走進博物館、科技館,感受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參與社區活動,培養社會責任感。這種“行萬里路”的學習方式,遠比課堂教育更加生動和深刻。
當然,春秋假的設置也面臨一些挑戰。雖然10多年前,國家層面就已明確學校可放春秋假,但與高等學校相比,目前中小學推行春秋假制度的並不多。原因不難理解:一方面,升學壓力讓家長擔心教學進度;另一方面,孩子放春秋假時,家長卻無法同步休假。
如何合理安排教學進度,確保學生的學習不受影響,同時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只有一系列配套措施落地,春秋假才能真的有意義。
從“強制下班”到鼓勵春秋假,這不僅是對“卷”文化的反思,更是對身心健康的重視。隨著政策的推進和社會的支援,期待春秋假能夠成為常態,讓更多學生收穫成長與快樂。同時,這也將促使更多企業和學校意識到,適當的休息和放鬆是提高效率、激發創造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更為寬鬆和人性化的環境中,才能真正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