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安徽日報
■ 梅麟
最近,百度某高管的女兒“開盒”網暴他人,掀起不小波瀾。年僅13歲的她,輕易就能扒出對方甚至家人的真實資訊,觀者無不後背發涼。
被“開盒”的一方,無異於在現實世界被“定點爆破”——真實身份資訊和社會關係近乎赤裸,個人和家人被圍觀、懲罰,毫無還手之力。網暴的發起方則在網路身份包裹下,肆無忌憚地展開攻擊,獲得霸凌的快感,乃至“群體狂歡”。
信息化時代,只有幾個位元組的身份證號、手機號、家庭住址等數據,加在一起便能勾勒出完整的個人畫像。如果說手機號和住址還可以修改更換,身份證號則從出生起就與人綁定,何況現在連人臉、掌紋等數據都可以收集。
我們是什麼時候把這些資訊拱手讓人的呢?除了依照法規要求的實名制認證,更多可能來自一次圖方便的手機綁定、一次超市購物的會員註冊、一次網購后的收件地址填寫。
個人資訊一旦交出去,誰來用、怎麼用,給黑灰產業鏈的孵化留下巨大想像空間。
例如,有媒體記者調查發現:在海外社交平臺上,販賣他人隱私的群組並不少見。讓人毛骨悚然的是,只花300元,就可以在某些群組拿到同事的戶籍資訊,家庭住址具體到樓棟,沒有一絲一毫差錯。
當“查你全家”的門檻低到花點錢就能實現,13歲女孩網暴他人又有什麼難度?
這些年,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法規相繼出臺,要求對於個人資訊收集必須遵循“最小必要原則”,切實做好個人信息的保護、脫敏等工作。但高管之女“開盒”事件說明,讓法治震懾力滲透到互聯網的每一個角落,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內鬼”不除,亂象不盡。上述媒體記者與所謂客服溝通時,對方公然聲稱“其中240元是公安網站戶籍截圖的費用”“和內部人員合作三七開”,這一回應令人細思極恐:當監管缺位,任何政府部門、平臺、運營商、企業內,不可避免會有為私欲充當“內鬼”的情況發生。
為此,既要狠抓內部人員警示教育,也要強化“防火牆”建設,以新型技術手段化解“內鬼”倒賣資訊的可能性。一旦發現蛛絲馬跡,應立刻封停涉事人員許可權,並通報司法機關嚴肅處理。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不法分子對個人資訊的濫用,往往不是一次性,更可能是一輩子。讓活躍在產業鏈每一環節的不法分子,都成為依法打擊的物件,讓每一個非法儲存個人資訊的伺服器都被繳獲、摧毀,“開盒”網暴之風才不會蔓延。
“開盒”必罰,無人可免。截至目前,因為高管之女擁有“未成年”身份,似乎可以不受任何處罰。事實上,未成年人主動“開盒”的情況並不少見。2023年,B站曾通報一起網暴UP主事件,牽涉18個省市、共計40餘人,主要活動人員為兩名未成年人。
在眾多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即便未成年人可以逃脫法律制裁,其監護人也必須依法擔責。當未成年人“任性違法”,就該對監護人未能盡到監護義務進行追責,從而警示更多家長用心教育引導孩子,莫走上“開盒”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