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揚子晚報
26歲、330斤、10釐米腫瘤、8釐米脂肪層……這是一個患者的真實數據,也是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江南大學附屬中心醫院)泌尿外科從未見過如此肥胖的手術病人。
年輕小夥查出腎臟腫瘤
26歲的孔先生體重達330斤,體重指數BMI近50,合併高血壓、脂肪肝、代謝性疾病等基礎疾病。去年年底,他因血尿前往醫院檢查,發現左腎存在巨大佔位。當地醫院高度懷疑惡性腫瘤,需要手術切除才能阻止腫瘤進一步生長。然而他的體重高、腫瘤大、位置深,腹壁脂肪厚度超過8釐米,傳統腹腔鏡手術視野暴露困難,操作空間受限,多家醫院評估后都認為腹腔鏡手術風險過高,需要開放手術治療。
開放手術創傷更大,需要在患者腹部切開一個長達二三十釐米的口子,然後再切除腎臟腫瘤。甚至因為他的左腎幾乎全部被腫瘤佔據,在切除腫瘤時很可能要將整個左腎切除。這麼大的創傷也會給術后的恢復帶來挑戰,輾轉多家醫院後,患者慕名來到無錫市二院泌尿外科。
手術面臨“三超”難點
該院馮寧翰教授團隊將患者收治入院,完善檢查后,開展了多學科術前討論。大家一致認為,肥胖患者的腎癌手術本就是泌尿外科的“硬骨頭”,該患者的手術風險更大。首先,就是患者的超重體重。330斤的體重意味著患者腹內脂肪堆積,嚴重擠壓手術空間。其次,超大腫瘤。該患者的腫瘤達10釐米,佔據左腎2/3體積,在腹腔鏡下切除的難度進一步上升。最後,超高風險。腫瘤壓迫周圍組織,與其他臟器和器官的關係更加密切,術中分離腫瘤的難度加大,稍有不慎就可能損傷周圍血管或臟器,甚至引發大出血。
機器人輔助精準“拆彈”
馮寧翰教授團隊經過反覆討論後,為患者制定了詳細的手術計劃和嚴密的應急預案,決定實施機器人輔助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相較於傳統腹腔鏡,機器人系統具備540度旋轉的機械臂、10倍放大的3D高清視野,能在狹小空間內實現更精準的解剖操作,尤其適合肥胖患者的深部操作。術中,麻醉與疼痛醫學科採用“肺保護通氣策略”的麻醉方式,協助進行機器人手術。馮寧翰教授通過機器人靈活的操作臂,避開腸管、胰腺等重要器官,在脂肪組織中精準分離腎動靜脈、輸尿管及周圍粘連組織,逐步遊離並完整切除患腎及腫瘤。
手術歷時2小時順利完成,僅在患者腹部打四個不足一釐米的小洞,出血量不足50毫升,術后病理確診為腎癌,切緣陰性。
通訊員 楊慧玲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季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