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各行各業想要登上大模型這趟跨時代快車的心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迫切。在醫療領域,大健康企業、醫療機構、主管部門等主要參與方爭相接入DeepSeek,或升級已有大模型、推出新的垂類大模型。
數據規模大、增速快,但應用率低,大模型在醫療領域的開發應用前景廣闊。不過,集中部署DeepSeek只是大模型取得階段性進展的一個關鍵節點,AI+醫療是一個複雜且長期的過程,反覆探索與反覆運算才是常態。
螞蟻集團正是持續加碼醫療AI的重要一員。2023年以來,螞蟻集團在醫療AI方面的動作頻繁:與浙江衛健委合作首創數位健康人“安診兒”,推出醫療大模型,發佈“AI健康管家”,收購好大夫在線、共創AI醫生助手……
2025年3月21日,螞蟻集團醫療AI再次邁進一大步:升級發佈面向機構、醫生和使用者的AI產品體系;至此,借助大模型機遇,正式形成“分成三部分的”的醫療AI戰略佈局。
螞蟻集團“分成三部分的”的醫療AI戰略佈局
2025年以來,DeepSeek引發了各行各業對大模型的廣泛關注。大模型對AI發展的意義深遠,它降低了開發門檻,可加速AI在各個產業領域的落地。2025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持續推進“人工智慧+”行動,支援大模型廣泛應用。
就醫療領域而言,2016-2017年開始,AI在國內掀起了第一輪熱潮,到目前為止已取得大量實質性成果,包括AI輔助診斷三類醫療器械等產品。
2024-2025年以來,大模型開啟了AI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新一輪變革熱潮。尤其是隨著DeepSeek火爆,各大行業參與方接入大模型的積極性空前。
據公開報導,全國已有超過100家醫院宣佈完成了DeepSeek的當地語系化部署,不同程度地與院內業務系統融合,將大模型應用於診療、管理、服務等流程中。多地衛健或醫保部門推進DeepSeek部署,在整合區域健康資訊或醫保業務信息的基礎上,為當地居民提供及時、準確的民生服務。
大健康企業則結合自身業務領域,將DeepSeek融入業務流程,提升研發、管理或服務效率。與此同時,在行業內已有眾多醫療大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應用於醫療各細分領域的垂類大模型不斷湧現,包括生物醫藥推理大模型、中醫大模型、醫療裝備智慧財產權大模型等。
甚至在醫護人員之間,也流傳著諸如《DeepSeek實操指南》的攻略。毫不誇張地說,醫療行業已經進入一個言必稱大模型的時代。
接入DeepSeek或其他大模型不是目的,更關鍵的還是要符合醫療行業實際應用需求。
以醫院場景為例,大模型的當地語系化部署需要高性能硬體支援,對數據安全風險管理要求高,與院內系統集成與流程適配也非常複雜。因此,醫療機構需要更高效、便捷和安全的部署方式。
3月21日,螞蟻集團聯合行業夥伴發佈了“螞蟻醫療大模型一體機”全棧式解決方案,醫療機構僅需一鍵接入螞蟻醫療大模型一體機設備,即可完成國產算力、醫療大模型、AI訓推一體的私有化部署,並選配相應的上層智慧體應用。
螞蟻醫療大模型全棧解決方案
事實上,大模型一體機已成為在醫療機構快速部署的解決方案之一,大模型風口催生了不少製造大模型一體機的企業。
相比作為技術廠商被調用,螞蟻則更願意進入行業深水區。在提供產品或解決方案時,螞蟻集團充分整合了生態夥伴之力,集各方所長,以推動大模型及其他AI技術的切實落地。從當天披露的資訊來看,螞蟻醫療AI的“朋友圈”既包含了衛寧健康、東軟等醫院資訊化廠商,也有智慧醫療、醫保系統和AI診療廠商,幾乎全面覆蓋了醫院數位化相關領域。
在業內,螞蟻集團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已建立起機構、醫生、使用者“分成三部分的”的醫療AI佈局。就在3月21日,螞蟻集團還升級發佈了面向醫生和使用者的AI產品體系。
面向醫生,螞蟻依託好大夫在線升級了AI醫生助手系列工具,在已有AI病歷助手、AI科普助手的同時,新增AI科研助手,更全面地支援29萬註冊醫生的醫、教、研工作。
面向使用者,2024年9月上線的“AI健康管家”新增支援DeepSeek的深度思考模式、自研智慧思考模式,匹配使用者不同對話需求;新增健康自測、體檢報告解讀等功能。
“AI健康管家”新增思考模式和健康自測功能
借助“分成三部分的”佈局,螞蟻可直接為相關參與方提供AI產品或解決方案,更建立起連接機構、醫生、使用者、支付方、服務方的醫療AI生態。
例如,“螞蟻醫療大模型一體機”聯合了百余家行業夥伴,高效打通算力、模型、平臺應用層。與華為、阿裡雲的合作,使得該解決方案具有集成國產算力、三模驅動、訓推一體的特點;與醫學診斷、醫療設備、醫療資訊化、AI影像等近百家夥伴達成共建,使得醫院可在不影響現有軟體體系、工作習慣的情況下,按需部署相關應用。
又如,“AI健康管家”向醫療及泛健康行業開放了智慧體協作,目前已有全國60多位名醫AI智慧體,以及多個醫療健康機構、專科、衛健、醫保智慧體入駐,共同為使用者提供上百種服務。
醫療是一個慢行業,AI作用於各類複雜的醫療場景,同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炙手可熱的大模型,才剛邁出第一步;大模型在真實醫療場景實現靈活應用,註定是一場馬拉松長跑。
以問答為例,大模型還存在對上下文理解不足、回答冗餘、幻覺問題等現象。試想一下,用戶提問后,大模型或給出一堆主次不分的“正確的廢話”,或給出一串表面邏輯清晰實則基本資訊有誤的回答,使用者該何去何從?
醫療大模型及應用,需在技術能力與場景創新的螺旋式上升中逐步完善。螞蟻早已意識到這一點,2023年以來,密集反覆運算AI產品、嘗試融入不同場景。
2023年以來螞蟻集團布局醫療AI的重要節點,資料來源:公開報導
技術方面,螞蟻從通用的百靈大模型到專業的醫療大模型,醫學專業能力持續加強。
此前,支付寶應用螞蟻百靈大模型能力,面向醫療機構、醫生開放了“AI就醫助理”“生成式電子病歷”等解決方案,在醫療知識專業性、安全可控性、用戶端輕量化等方面積累起技術能力。
2024年,螞蟻醫療大模型發佈。近期,在MedBench評測平臺上,螞蟻醫療大模型因醫學知識問答、醫學語言生成、複雜醫學推理表現突出,位居幾大單項榜單第一;按榜單的綜合得分,螞蟻醫療大模型也長期位列第一。螞蟻近期還完成了基於強化學習的新一代醫療推理模型研發,AI引擎升級后,該模型不僅可具備“醫學思維”推理能力,還能完成圖、文、音視頻等多模態交互。
應用場景方面,螞蟻一直在優先解決服務傳統醫療產業端,以B端為切入點推進大模型的落地。
2023年,浙江衛健委與螞蟻集團合作首創數位健康人“安診兒”。“安診兒”也是前述“AI就醫助理”解決方案全國範圍內的率先應用。在“安診兒”的説明下,這樣的“絲滑”就診場景浮現:一位患者因眼睛不適前往醫院,在手機上用語音向AI陪診師詢問流程,AI陪診師不但給出了詳盡的就診建議,還在此後的候診、檢查等環節進行主動提示,大大改善了就醫體驗。
截至目前,“安診兒”已覆蓋超1000家公立醫院、服務超3000萬人次。以此為基礎,螞蟻沉澱出一套可複用的AI解決方案,助力全國醫療機構擁有像“安診兒”這樣的應用。
“醫療領域的每個專案,哪怕再小,都非常耗時費力。沒有2到3年時間,很難出驚豔的產品。”螞蟻集團副總裁、支付寶數位醫療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張俊傑曾這樣感慨,這也道出了醫療科技從業者的心聲。
從“互聯網+”到“AI+”,在新交互時代,醫療服務也將迎來新路徑,一切還剛剛開始,而螞蟻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