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次品牌討論,讓我重新思考了“上癮”這件事。
上週四的下午,部門做了一場內部分享會,主題是“如何讓消費者愛上你的品牌”。期間,一個同事拋出了一個看似無解的問題——“為什麼有的品牌讓人買了就忘,有的品牌卻讓人就想一直買,還忍不住推薦給朋友?”大家一開始各抒己見,有人說因為產品好用,有人說因為廣告打得牛,還有人說可能是價格便宜。
可越聊越覺得這些理由都挺片面。到底有多少品牌,是真的靠“便宜”和“好用”就能讓人主動分享和復購的?
我們聊完才發現,能打造讓消費者“上癮”的品牌都有套路可循——品牌背後的產品設計、傳播策略、復購機制,每一步都有章法。今天我整理出來,結合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讓消費者愛不釋手、買了還想買、甚至主動發朋友圈安利。
不管是品牌還是產品,只要能讓人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還要主動跑來看,背後說到底是抓住了人類心理的某種“癮點”。想搞定消費者,第一個功課就是搞懂他們為什麼會“上癮”。幾個核心點,想明白了,你就知道套路在哪兒。
洞察消費心理:人是怎麼“上癮”的?
要抓住人心,先得知道人的“癮”從哪來。背後說穿了,就是人的天性和心理機制在作怪。這裡說三點核心邏輯,聽明白這三點,剩下的套路就清楚了。
1. 多巴胺遊戲
人有個奇怪的機制,當我們遇到驚喜、有趣的東西,甚至被人誇了一句,都會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東西。這玩意兒會讓你很爽,讓你想要更多。所以,品牌要讓人上癮,就是要不斷給人製造這種“多巴胺時刻”。比如,完美日記的盲盒唇釉,這不就是典型的驚喜感嗎?消費者在打開盲盒的瞬間,覺得超值、超開心,自然願意試下一次。
2. 習慣迴圈
人行為總會重複,尤其是那些讓人“爽”的事。其實,你買一件東西的背後,往往包含三個階段:
觸發:廣告在朋友圈刷了屏,激發了好奇心;
行動:下單買了個試試;
回報:產品體驗不錯,顏值高,送人也體面。
只要這套鏈條不斷強化,習慣自然形成,復購就成常態。
3. 情感寄託
很多時候,消費買的不只是產品,更多的是一種情感認同。國潮品牌特別擅長這一點,比如“中國李寧”,你覺得它又潮、又有自豪感,這種情緒捆綁成功了,你給別人推薦時都帶點驕傲勁兒。
品牌要能充分利用人類的這些心理弱點,不愁消費者不愛你。
三步搞定:讓品牌直接擊中人心
洞察清楚了消費心理,剩下的就是怎麼設計每一步,把消費者牢牢鎖在品牌裡。簡單拆分三步:產品、傳播、復購。
1. 產品出圈,別做“平平無奇”
再好的行銷套路,沒有真正過硬好玩的產品,都沒戲。大家別偷懶,以為品質OK就行,這事兒千篇一律誰稀罕?必須讓產品自帶吸引力。
感官能打,顏值必須拉滿
細節決定成敗。產品包裝、顏色、觸感,要從看到的第一秒就讓人心動。就像花西子,口紅還有雕花設計!你說這不買直接起飛朋友圈曬圖?
有“驚喜感”,做點不一樣
現在隨便什麼都在卷,但你能不能玩點真的“出其不意”?比如元氣森林可樂風味,外加無糖低卡,一點沒離開大眾口味,但居然就能讓消費者眼前一亮。
產品帶玩法,消費者一起嗨
不光是產品本身有創意,也要讓用戶參與感爆棚。晨光文具的盲盒設計,年輕一代誰不是為了拆盲盒拚命買單?高頻互動越多,“上癮”概率越高。
2. 傳播精準,得會製造“溢出去”的場景
一個品牌,要想讓人上癮,不能只是自己產品牛逼,還得讓消費者願意幫你傳播。朋友圈是個神奇的地方,抓住這個場域就成功了一半。
自帶“炫耀屬性”
人愛顯擺,一定要抓住這個心理。霸王茶姬為什麼能火?不只是茶好喝,更重要是別人聽名字或者一看到包裝,就覺得你“精緻又高級”。消費者自動去拍照、發朋友圈,替你免費廣告。
製造參與感,讓大家玩起來
元氣森林新口味全民票選活動,就是一招非常接地氣的社交參與感操作。吃瓜群眾在社交媒體上“輸出”、“提點子”,最後還投票,買了產品還覺得有自己一份功勞。
讓傳播上“出圈”
敢於製造個人化傳播爆點。就算你是小品牌,設計點抓眼球的包裝、玩趣味文案,都能讓消費者覺得值得分享。不夠吸睛的產品,連第一步朋友圈都進不去。
3. 復購設計,把消費者拖進“習慣池”
消費者買一次不算什麼,關鍵在“買了想再買”。你需要讓整個用戶體驗,可以時刻綁定品牌,讓人欲罷不能。
製造新鮮感,永遠有東西值得期待
產品更新頻率要高,最好還不定期出點限量款、聯名版啥的。完美日記經常推出與IP合作的新品,這些瞄準的就是“你不買就錯過了”的心態。
鎖定忠實粉絲,長期價值回報
用會員積分、消費返利等機制,強化粉絲忠誠度。比如星巴克“星享俱樂部”,喝一次積一次“星星”,到一定次數還能換免費飲品。小小的沉沒成本再加一點甜頭,大部分消費者就被輕鬆黏住了。
說完理論,有必要看看幾個經典。用實戰案例告訴你,這一套如何在現實中落地。
1. 小米生態鏈:價格值、產品牛、服務黏人
小米靠性價比打下第一波用戶基礎,然後通過小米商城和智慧家居生態鏈深度綁定消費者。最牛的是,買手機只是開始,後面買燈、買音箱、買掃地機器人,全直接被拖進小米生態。這叫“用產品鎖住你,用場景困住你”。
2. 奶茶里的頂流:奈雪的茶
奶茶好不好喝,消費者也不是真的那麼執著。奈雪靠“生活方式”打出來了差異化,從裝修環境到產品包裝再到季節新品,把品牌符號深深植入消費者腦子裡。你喜歡奈雪,更多是因為說出去真的很高級很體面。
3. 元氣森林:糖分的心理戰
打一手健康低糖牌,戳到了消費者的底層健康焦慮。加上小清新的外觀設計和超強的朋友圈傳播性,一杯元氣森林喝著清爽得很,發出去朋友圈又高級得很,喜歡不是毫無理由。
打造讓消費者上癮的品牌,不是簡單的產品刺激,也不是隨便行銷幾下就能搞定的。它需要的是從產品力、傳播力,到用戶運營的一套全鏈條方法。如果品牌能抓住使用者心理,並且一步步通過各個接觸點強化“連結感”和“儀式感”,那從吸引新使用者到留住老客戶,也自然水到渠成。
讓消費者離不開你,只要記住一個核心: 產品獨特、傳播夠燃、用戶體驗紮實。有了這些,消費者上癮這事兒,其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