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摒棄高風險零售資產,平安銀行個貸繼續減少。
曾經的“零售王者”在撼動招商銀行的這條路上,似乎越走越遠。
近期,平安銀行發佈了2024年財報,財報顯示,2024年平安銀行營收為1466.95億元,同比下降10.93%;淨利潤為445.08億元,同比下降4.2%;扣非凈利潤為448.38億元,同比下降3.43%;基本每股收益為2.15元,每股凈資產為21.89元。
面對這份營收、淨利潤雙降的“答卷”,平安銀行高層管理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2024年,平安銀行受市場變化(影響)、主動調整資產結構以及清理存量風險等因素影響,盈利水準略有下調。
但同時他也強調,平安銀行總體業績與核心指標保持穩健,成本管控成效顯著,資產質量維持平穩,付息率持續優化,整體表現仍位居行業前列。
與財報一同發佈的,還有一份《2024年度利潤分配預案》,根據該分配方案,平安銀行2024年終期擬派發現金股利為70.25億元,加上已實施的中期利潤分配,2024年全年以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人民幣6.08元(含稅),合計派發現金股利人民幣117.99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營收降至712.55億,同比下滑達25.9%;平安銀行去年減值損失前的零售業務營業利潤為492.19億元,而信用及資產減值損失就高達487.29億元,在這種背景下,平安銀行的零售業務凈利潤僅為2.89億元,同比降幅高達94.8%,佔比僅剩0.6%。
個貸方面,截至2024年終,平安銀行個人貸款餘額為1.767萬億元,較2023年的1.978萬億元下降了10.6%,佔比也由上年的58%下降到了52.4%。
對比招商銀行,根據其業績快報,其2024年營收為3375.37億元,同比僅下降0.47%;淨利潤則為1483.91億元,同比還增長1.22%。
對於一家長期以“零售立行”為主戰略的銀行來說,平安的“陣痛期”顯然比預想的來得更持久更猛烈一些。
在業績說明會上,有投資者提問,平安銀行到底還是不是以零售見長、以零售為主的銀行?
平安銀行行長冀光恆,回答依舊是“是”。
冀光恆稱,平安銀行零售業務“止血”已完成,“造血”仍需過程。在逆週期時,銀行沒有三五年的定力,很難爬出“坑”。
而冀光恆給的時程表,則側面印證了平安銀行零售板塊的壓力之大。
在此次業績公佈前夕,有媒體稱,平安銀行主管零售的總行行長助理張朝暉調任深圳分行,兼任分行行長,原深圳分行行長王軍則接替張朝暉分管零售業務。
后經平安銀行相關人士證實了這一變動,該人士表示,此次調整是公司基於現階段發展需要而進行的正常人事調整。
在2024年平安銀行中期業績會上,張朝暉曾表示,零售改革戰略的主要突破口在貸款端,貸款端的突破主要在中等風險及中高風險客群、仲介獲客壓縮及自營管道建立、數據風險驅動、分客群經營方面。
而當時,行長冀光恆也稱,業績指標最大壓力來自零售業務,而零售業務最主要壓力來自風險。
從去年平安銀行零售板塊整體的表現來看,平安銀行零售板塊的換帥,似乎也說明瞭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那麼針對這一塊存在的問題,平安銀行也是主動做了調整。
冀光恆表示,在過去18個月,平安銀行對零售戰略進行了全面梳理,解決了內部共識和配套措施問題。平安銀行的“新打法”也基本形成共識:還是以零售為主,同時對產品、對風險進行調整。
當下,平安銀行的零售轉型已經進入深水區。此前,平安銀行的管理層曾提到,零售轉型將著力於客群品質、資產品質、資產結構三方面提升。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平安銀行以往採取的零售“三高”策略,也逐漸在被顛覆。
從財報來看,平安銀行抵押類貸款佔比同比提升了4個百分點,至62.8%;住房按揭貸款餘額3260.98億元,同比提升7.4%;汽車金融貸款餘額為2937.95億元,環比僅增長了67.29億元,增長較為乏力。
也就是說,平安銀行提升了住房按揭、持證抵押等基石類業務的優質客戶佔比。側面印證了該行的風險偏好正在降低。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終,平安銀行的信用卡應收賬款餘額同比減少超15%,用卡流通戶數 4692.61 萬戶,相較於2023年的5388.91萬戶,同比下降12.9%。
平安銀行行長冀光恆表示,過去一年,銀行業面臨著息差持續收窄,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等挑戰。股份制銀行更是面臨大行業務下沉和優質的區域城商行本地化優勢的夾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在財報當中,平安銀行則表示,本行堅持零售戰略定位不動搖,並順應市場環境變化,以客戶為中心,推動零售業務高品質、可持續發展。一方面,深化零售戰略轉型,聚焦隊伍、產品、客戶等戰略要素升級,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強化核心業務能力,圍繞業務板塊、平台基礎、發展保障貫徹經營策略,推動零售業務均衡發展、量增質優。
作為業績增速墊底的大行之一,平安銀行的陣痛期比較明顯。
此前,平安銀行一直以“零售立行”為主戰略,而轉型之後,去年平安銀行的零售板塊凈利潤驟降至2.89億元。
在這種背景下,平安銀行個貸餘額下降至17671.68億元,同比下降超過了10%。值得注意的是,個貸的下降,對公的業務卻明顯上升。
根據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平安銀行的企業貸款餘額增長至16069.35億元,同比增長12.4%;對公客戶總數達到85.33萬戶,同比增長13%;基礎設施、汽車生態、工業事業、地產四大產業保持穩定增長,貸款新發放4424億元,同比增長35.4%。
面對對公業務的上升,市場實際對持續性是有所擔憂的。
行長助理兼首席風險官吳雷鳴則強調,在零售調整背景下,對公業務要補上來。
他還稱,沒有一家強的銀行在發展過程中是偏科的,銀行業務需要一個均衡發展。
主管對公業務副行長楊志群則稱,從行業來看,以基建民生、高端製造、能源行業、科技企業為主要增量,上述增量接近70%。在客群方面,去年該行對普惠和“一大一小” 進行價格改革,有貸戶大幅提升至46.4%;在產品方面,平安銀行在供應鏈、跨境業務的優勢上,增加了一些中長期貸款,實現了規模增長。
冀光恆強調,平安銀行今年零售負債端必須退出高成本行列,回到倒數第二、第三的低成本行列。同時,還需要在人力成本管控等方面做一些科技替代工作,比如對網點的一些功能進行機器替代等。
由此可見,平安銀行在戰略上,還是求穩的。
相關資料顯示,2016年,隨著零售業務成為國內銀行業的共識,平安銀行也拉開了向零售全面轉型的大幕。在這種背景下,平安證券執行董事蔡新發被調任平安銀行,任行長特別助理,分管零售業務。
在蔡新發的帶領下,平安銀行開始在零售業務上狂飆,到了2017年,該行的零售收入同比增長42%,零售利潤同比增長68%,對全行凈利潤貢獻值達到68%。零售存貸款餘額增速均居中國上市股份制銀行第一名。
由此,資本市場已將平安視為一家零售銀行。同時,行業在進行商業銀行零售創新調研時,也將平安銀行作為典型代表。
2017年,平安銀行正式提出“零售突破”。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也曾表示“三年再造一個新零售”。
到了2020年,平安銀行的零售業務營收就已經達到了885.78億元,零售業務凈利潤176.74億元,在凈利潤中佔比為61.1%。
從蔡新發的“答卷”來看,業績還算可圈可點。
但隨著市場的變化,平安銀行零售板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2024年初,平安銀行啟動組織架構調整。調整之後,信用卡中心、汽車消費金融中心不再屬於零售板塊下。而平安銀行原行長特別助理蔡新發離任,張朝暉開始分管該行零售業務。
2024年5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一份罰單,讓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的調整更加明朗。
該罰單內容顯示,平安銀行因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信貸業務、同業業務、理財業務以及其他等五個方面違法違規,被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合計6723.98萬元。其中,時任平安銀行行長特別助理蔡新發對平安銀行向關係人發放信用貸款負有責任,被警告並處罰款5萬元。
從張朝暉接任到調離,僅過去了一年時間,由此可見,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的調整還在繼續,且已經駛向了深水區。至於王軍能否扛起平安銀行零售業務大旗,則還需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