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進場,追覓闖入具身智慧腹地
更新于:2025-03-26 05:13:28

對於家有一兩周歲寶寶的寶媽們來說,生活就像是坐過山車,一半很甜蜜,另一半充斥著焦灼與疲憊。

從清晨開始,還沒來得及好好享用一杯咖啡的時間,客廳已經被寶寶的玩具所佔領了。各種形態、材質的玩具散落四處,小積木東一塊西一塊,毛絨玩偶橫七豎八地躺著,還有七巧板、模型、塑膠球等肆意分佈在桌底角落。

擔心寶寶誤食或踩踏摔跤,寶媽只能無奈地放下早餐開始整理,大的玩具分類、積木小零件放進收納盒,再把不小心掉落在地板上的零食碎屑清掃乾淨。可還沒等收拾完,只見寶寶推著小車,砰一聲將剛整理好的拼圖撞倒,新一輪的玩具大戰和周而復始的收拾工作又開始了。

直到寶寶精疲力盡睡覺,寶媽仍要面對著雜亂的客廳,打起精神繼續整理。她們一邊盼著寶寶能快點聽話、不再把家裡搞得一團亂,另一邊也期待著有個“得力助手”可以為自己分擔這份辛苦。

如今,這個需求可以在裝有仿生多關節機械手的掃地機器人中得到解決了。

就在上周,一年一度的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如期而至,在這場國內新興消費電子產品的嘉年華中,能聞到品牌之間的火藥味。

有意思的是,以往佔據著場館絕大部分空間的傳統白電,今年悄然退居二線,現場成了智慧家電品牌的主場。在智慧清潔家電展區,追覓、石頭、雲鯨等均發佈了具身智慧新品,並搭建有專門的展示區,其中,長出了“手臂”的掃地機器人作為最炙手可熱的單品,吸引了不少觀展遊客駐足。

比如在追覓展臺展出的新款掃地機器人,其外觀與常規掃地機一致,頂部仿照敞篷跑⻋設計了篷頂可以打開,內置有仿生多關節機械手,當掃地機器人在工作時識別出面前有散落的玩具、衣物或紙團垃圾,機械手就會自動伸出,將地面上的物品撿起並規整到收納區域。

可以說,機械手的出現,首次將掃地機器人產品功能反覆運算方向,從穩定的地面基礎清潔推向靈活多變的空間環境清潔階段。以追覓為代表的掃地機器人,率先進入了“具備感知-決策-行動”閉環的服務機器人3.0時代。

借助具身智能技術,掃地機器人能夠在感知、決策和行動等方面實現質的飛躍,從而更為精準地理解使用者需求,提供更加高效、智能、個人化的清潔服務,滿足使用者對於清潔品質、操作便捷性等多維度的期望。這是具身智慧技術在硬體產品和市場應用落地的有效驗證。

自去年開始,受國補政策等因素的積極影響,家電市場久違地呈現銷量和營收雙增長態勢,前三季度零售規模突破2019年峰值。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掃地機器人等技術產品漸趨成熟,用戶心智認知、需求剛性對比傳統冰洗空的普及率仍有差距。

隨著品類紅利消退,若欲延續傳統白電廠商的增長軌跡,必須將目光投向更為深遠的未來。第三階段的競爭核心將圍繞著第一原則命題展開:即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持續提升產品力,精準解決使用者在多元化場景中的需求痛點,從而持續推動市場滲透率的提升。這將是決定企業能否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所在。

從「解放雙手」開始的故事

毋庸置疑的是,用戶對於以智慧機械化手段替代清潔工作的需求始終存在且十分穩定。這種是一種長期、持續的剛性需求。

以掃地機器人的場景應用能力為分水嶺,可以將其早年技術發展路徑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處於工具時代,掃地機器人作為純粹的機械 “苦力”,以掃地、擦窗等單一功能的工具形態出現,設計目的明確且單一,可以説明完成一些基礎的清潔任務。

但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準,這些機器人缺乏自主決策和行動能力。它們只能按照預設的簡單程序運行,比如2002年iRobot發佈第一款商用掃地機Roomba、採用碰撞式清潔模式,不僅無法根據實際的家居環境進行靈活調整,遇到障礙物還會反覆碰撞、甚至被困住,需要人工干預才能繼續工作,清潔效果難以令人滿意。

進入第二階段,搭載雷射雷達的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出現,掃地機器人可以藉助陀螺儀、加速度計等慣性感測器獲取位置和速度資訊,從而實現一定程度的路徑規劃;能感知周圍的環境,自動避障減少碰撞和被困的情況,智慧化程度有了顯著提升。

然而,2.0時代的掃地機器人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任務執行上相對被動,主要還是依據預設的規則和指令來工作,對於複雜多變的清潔場景和個人化的清潔需求,應對能力有限。比如,當遇到一些特殊的污漬或不同材質地面需要不同清潔力度時,它們無法主動做出判斷和調整,難以滿足使用者日益多樣化的清潔要求。

彼時不乏有創業公司吃到了品類紅利,在資本的加持下大肆擴張,短期內實現快速增長。但當目光轉至天秤的另一端,卻是使用者對產品同質化、廠商卷價格的猶疑態度。以至於一段時間里,市場上出現了“智慧清潔市場遇冷,創業公司生存艱難”“產品退貨率高、交付不出來”等聲音。

根據中怡康報告,2023年上半年,中國掃地機器人市場規模為63.6億元,同比下降0.6%,而2022年其市場規模增幅為9%,這意味著行業發展已逼近天花板。

轉機在2024年出現。市場加速洗牌,掃地機器人低端線逐漸被淘汰,產品和服務向中高端過渡。年輕用戶群體需求也呈現出更實用、智慧化和個人化的趨勢,不滿足於僅具備基礎的清潔功能。

實用性是當下年輕人選擇掃地機器人的重要考量因素,即應對複雜的家居環境、能切實解決各類清潔難題。比如常見的毛髮纏繞問題、能否無需頻繁手動清理滾刷,清潔不同材質的地面怎麼調節吸力和運行模式,以及塵盒和水箱的容量夠不夠大、減少頻繁傾倒和加水的麻煩。

智慧化則體現在更個性化的交互體驗上,掃地機器人可以充當人們生活里的智慧助手,與生活實現無縫銜接。包括合理規劃清掃路線,避免重複清掃和遺漏,提高清潔效率;增加遠端操控功能,可以在上班途中或外出時,通過手機APP遠端啟動掃地機器人,用簡單地指令控制掃地機器人開始工作、暫停、回充等,融入了智慧家居生態系統,與其他家居設備相互配合,使用起來更加便捷。

使用者需要一個更聰明的掃地機器人,這些需求升級推動著技術和產品的快速反覆運算。這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在具身智慧技術發展融合的背景下,掃地機器人能夠在感知、決策和行動等方面實現質的飛躍,亟需從過去的1.0、2.0時代,進入3.0時代,從而更為精準地理解使用者需求,真正實現解放雙手。

掃地機器人的「3.0 形態」

一直以來,業內關於掃地機器人是不是需要“手”,曾有過不少激烈的討論。

它的優點很直觀,使其功能邊界得到極大拓展,能夠處理更為複雜的污漬和清潔任務,在應用場景方面也不再局限於平面地面的清潔,而是將服務範疇延伸至立體空間,實現了家政服務場景的全方位覆蓋。

想像一下,在日常家居生活中,它不僅可以清掃地面,還能藉助機械手關節的靈活操作,深入傢俱底部、牆角等狹窄區域進行清潔。對於有小孩的家庭來說,這無異於一個貼心助手,説明收拾散落在各處的玩具,將雜亂的房間整理得井井有條。

但同時,增加了機械手后的方案對視覺識別的演算法能力要求極高,在硬體端集成難度也很大,既要保證運行的魯棒性,還需定製多種高精度、高性能的零部件協同工作,增加研發製造成本,對各廠商來說都需要承擔不小的風險。這對企業在產品創新時,關於功能的抉擇和使用者洞察判斷,都提出了極高要求。

早前追覓在掃地機器人是否要加機械手、加什麼樣的機械手等問題上,內部就有過幾次大的討論。研發團隊提出的第一版機械手採用了純遙控式的螃蟹形態。它僅有一個向上的自由度,支援機械臂平面移動,伸出臂長在5釐米左右;這個設計缺乏立體夾取的能力,而且夾取高度和重量的承載能力都非常有限,很快就被內部淘汰。

考慮到家庭場景任務各異,需要面對輕重、形態不一的物體繁多,因此在第二版機械手設計時,追覓團隊將手的自由度增加至3個,伸出長度提升到15釐米左右,可支援100克重量內物品的取放。但這個設計會導致電機體積較大,繼而擠壓到掃地機原本的部分功能空間,如塵盒、機身上的小水箱以及滾刷等區域,犧牲的清潔及輔助功能。這與追覓追求整體功能優化的理念相悖而行,因此,最後這版方案也未能通過。

直到第三版方案出現,新品的研發方向終於有了突破。首先在結構上,掃地機器人的機械手擁有5個自由度,類比人體構造,可分別對應 “肩、肘、手腕、手指” 四個核心關節,靈活性高;其伸展距離可達30釐米,約為一個成年人臂長的一半,能夠夾取約6釐米寬的物品,相當於一個易開罐的寬度,最大承重400克,可以滿足日常家庭生活中多種物品的夾取需求。

針對家庭中常見的因擺放形成的狹小縫隙,如沙發、櫥櫃、馬桶和牆面之間的區域,常規掃地機難以進入清潔,為此追覓專門為仿生多關節機械手專門搭配了單獨的配件倉。當掃地機器人遇到比機身狹窄的場景時,機械手可以根據場景和髒污情況,自動前往配件倉拿取並安裝合適的清潔工具,而後像人手持清潔工具一樣,返回狹窄區域進行細緻清掃,真正實現了清潔無死角,為使用者提供更高效、全面的清潔體驗。

在智能演算法方面,追覓仿生多關節機械手內置有自研的具身智慧大模型,它由感知模型和決策模型組成,基於視覺演算法和AI大模型對周圍環境進行感知,而後依託語言模型的決策能力,通過網路對技能和狀態空間進行特徵表達,直接輸出技能序列。

這個具身智慧大模型率先開創“具備感知-決策-行動”閉環,能極大地提升追覓掃地機器人的泛化性,具備即時“物理交互+空間智慧”能力,使其能夠應對複雜多變的家庭環境,可根據空間佈局和實際狀況,靈活規劃清潔路徑、調整清潔策略。比如突然出現障礙物或傢俱位置變動等情況,都能快速適應並做出正確反應,始終保持高效運行狀態。

可以看到,在深度使用者洞察的基礎上,追覓掃地機器的仿生多關節機械數是一款更具革新價值的、能真正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有望推動其市場滲透率和普及率的提升。

堅持技術創新方法論

回歸現代家庭日常清潔工作,存在著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標準高等痛點。

人們工作節奏快、生活忙碌,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家庭進行徹底的大掃除;加上清潔工作本身繁瑣且重複,容易讓人感到枯燥和疲勞,一些如傢俱底部、牆角等角落和難以觸及的地方,人工清潔難度較大。以掃地機為代表的家庭服務機器人,憑藉其清潔功能的便利性和高效性,極大地減輕了人們的家務負擔,受到了新一代年輕用戶的青睞。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等預測,2024年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12億美元;其中到2027年,中國掃地機器人市場規模或將攀升至756.2億元。

不得不承認的是,此前市場仍存在著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困境。眾多品牌的產品在功能、設計等方面趨於相似,缺乏創新性和差異化競爭優勢。這使得使用者在選擇產品時,往往面臨著 “選擇困難”,也限制了整個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要進一步提升清潔家電的市場滲透率,關鍵在於回歸產品的核心價值,將技術創新作為根本驅動力。通過持續投入研發,推出高性能、高性價比的產品,精準契合當下使用者對多元場景的差異化需求。這也是追覓一直以來所遵循的發展路徑。

作為一家擁有極客基因的創新型科技公司,當前追覓的人員組織結構方面,產品研發與設計人員佔比達到60%,研發費用占銷售額的7%以上,研發投入遠超過行業平均水準。

追覓堅持“量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技術研發儲備的原則,即在研發投入時,三分之一用於現有領域的產品反覆運算,三分之一用於現有領域的產品創新,還有三分之一是用於新領域的創新,以保持在研發、產品力和前沿技術的佈局三個維度,都能保持穩步增長和領先優勢。

同時在產品體系搭建方面,追覓以智慧清潔產品為切入點,發揮高速數字馬達技術優勢,也嘗試橫向開闢多品類線,包括以掃地機器人作為支點,延伸出了無線吸塵器、智慧洗地機和高速吹風機四大品類的立體化佈局,豐富產品版圖、開拓更多的落地場景。

其中在AWE 2025期間,追覓還展出了全新的空調、冰箱、洗衣機、智慧廚電等智能化產品,正式標誌著從智慧清潔賽道、邁向全屋智慧生態的戰場。

依託底層架構的共通性,追覓的多元產品佈局,看似是不同賽道,但本質上更多是其核心技術在不同場景的複利應用。

將這些前沿技術融合並拓展至更多品類,這一過程中,技術優勢、業務能力與品類紅利間形成了強大的互哺效應,通過疊加更多的智慧服務模組和物理結構,實現立體化布局的同時,各品類之間也能互相帶動增長。

回顧看整個智慧家電產業,傳統白電歷經漫長成長期,從市場空白到如今的家家必備之地位,既有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紅利,也有大規模產品化背後持續的技術革新。而如今的智慧清潔家電廠商,走過了艱難的2023年,正置身於行業又一輪智慧化浪潮之中。

剛剛過去的這一年,市場已經打開,必須把握的增長視窗。這當中,追覓已經找到了一條高附加值的技術路徑和產品發展賽道。回歸“成本、品質、體驗”這三大核心維度,通過不斷的技術革新,著力增強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精確把握並滿足用戶在多樣化場景下的具體需求,進而有力推動市場滲透率的穩步增長。

美團開始向前看
美團開始向前看
2025-03-26 0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