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荊州市將長江大堤建為生態人文景觀帶 從“險在荊江”到“美在荊江”
更新于:2025-03-26 06:12:43

核心閱讀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全長182.35公里的荊江大堤,是國家水情教育基地荊江防洪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湖北省荊州市將荊江大堤防洪功能與景觀設計融為一體,開展河道清淤、岸線整治、生態修復等,如今,大堤沿線水清岸綠,“美在荊江”成為荊州的嶄新名片。

荊江大堤(資料圖片)。胡錦橋攝(人民視覺)

萬壽寶塔前,遊客往來;沙市洋碼頭上,風箏飛舞。春日的湖北省荊州市荊江大堤,樹木蔥蘢,百花吐蕊,浩蕩江水中船舶穿梭,映照朝暉。

荊江大堤全長182.35公里,是長江防洪重點確保工程,也是國家水情教育基地荊江防洪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荊江大堤已成為荊州市的知名景點,吸引遊客的不僅有生態美景、遊樂體驗,還有江水安瀾的故事和偉大的抗洪精神。

地下寶塔、地上懸河,荊江自古區位險要

“大家好,這就是地下奇塔——萬壽寶塔。”春風中,大堤上,講解員楊竹帶領遊客走到始建於明代的萬壽寶塔前進行講解。見到寶塔第一層竟深埋於地下,遊客紛紛稱奇,拿出手機拍照。

“是不是地面沉降導致的?”有遊客問。“不,寶塔的位置一直沒變,它曾是荊州城的最高處,由於歷史的洗禮和河床的抬高,塔底現在已經比地面低7米多。”楊竹笑著揭開謎底。

荊江自古區位險要。荊江河段因長江流經古荊州地域而得名。以藕池口為分界線,荊江分為上下兩段,下荊江蜿蜒曲折,素有“九曲迴腸”之稱。由於河道彎曲,洪水宣洩不暢,泥沙淤積使長江水位高於兩岸地面,下荊江成為“地上懸河”,歷史上水患頻發。

遊客來到觀音磯頭,極目遠眺。水天一色中,荊州長江大橋橫跨兩岸,正是最佳打卡點。在導遊的提醒下,遊客向下掃視,發現一處特殊“景觀”——“觀音磯歷史最高水位水痕”:一道紅線標註45.22米,是1998年8月17日9時的水痕;一道紅線標註44.67米,是1954年8月7日17時的水痕。

1998年和1954年,這是鐫刻在荊江抗洪史上兩道最深的印記。

將防洪功能與景觀設計融為一體

沿著荊江大堤,自萬壽園向南前行1000米左右,便是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亭、九八抗洪紀念碑。兩處地標掩映在園林景觀中,面向長江,無聲地講述著兩段蕩氣迴腸的故事。

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是一座13米高的塔形花崗岩建築物,它的下方,有一幅用漢白玉雕琢而成的浮雕肖像,其中扛鋤頭的婦女原型名叫辛志英。1952年,荊江分洪工程修建時,年僅19歲的辛志英在工地創造出“鷂子翻身碎石法”,讓碎石工作效率成倍提高。30萬軍民高昂的建設熱情,創造了75天建成荊江分洪工程的奇跡。1954年,長江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荊江分洪工程首次運用,3次開閘洩洪,有效降低沙市(現荊州市沙市區)水位0.96米,確保了荊江大堤及兩岸人民群眾的安全。

九八抗洪紀念碑基座長19.98米,寬2.785米,基座上方是一組軍民攜手抗洪的鑄銅雕像……站在紀念碑前,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紀委書記馬愛軍回憶:“1998年我在武警部隊服役,和戰友一起參與了抗洪搶險。我們曾經跳下水,結成人牆,代替堤壩承受浪濤的衝擊;我們曾經用雙手和鐵鍁,將巨石拋入江中加固堤壩,戰士們的手變得血肉模糊……”

“現在再上荊江大堤,大堤變得更高、更堅固,這裡的風景也更美了,真是太欣慰了。”馬愛軍說。

近年來,為了將防洪功能與景觀設計融為一體,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在荊江兩岸種植護堤林5162公頃,打造了36處堤防小景。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亭前的雙層防洪牆之間種上了灌木;不少路段的防洪牆週邊還建設了步行棧道,方便遊客觀賞江景、休閒健身。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常年派人清理雜草,管護樹木,保持大堤的美觀和植被的健康。此外,荊州市還建立長江岸線管理員制度,綜合多部門力量對大堤進行日常巡護。在長江岸線管理員的即時管理下,亂扔垃圾、毀壞林木等問題得到及時制止和整改。

生態修復啟動文旅融合新業態

碧綠的草坪上,孩子們正追逐嬉戲,五彩的風箏飛上天空;開闊的足球場、籃球場上,人們揮汗如雨,盡情享受運動的快樂。面向開闊的江面,不少市民遊客手捧咖啡欣賞晚霞,或在充滿年代感的老建築前拍照打卡。荊江畔的沙市洋碼頭文創園已成為當地知名景點,是市民遊客休閒娛樂的好去處,2024年接待遊客約300萬人次。

沙市洋碼頭文創園,原來是一片廢棄廠房、棚戶區,歷史建築也破敗不堪。經過改造升級,老建築被改造成博物館和主題公園、餐飲休閒場所等,戶外大草坪被打造成露營基地、體育公園等。“現在的洋碼頭真漂亮,天氣好的公休日,我一天就能賣出上百隻風箏。”荊州本地居民陳吉東不僅見證著居住環境越來越美,而且在洋碼頭做起了小生意。

“險在荊江”如何變成“美在荊江”?在沙市洋碼頭文創園的大美荊江生態文明展示館,人們從參觀研學中可以找到答案。“1998年以後,荊江大堤再也沒有遭遇過那樣嚴重的險情。並不是洪水變小了,比如,2020年我們就遭遇過超過1998年的降雨和洪水——由於三峽工程發揮了巨大的攔洪削峰功能,以及國家多次投資進行荊江大堤加固,現在的荊江大堤抵禦洪水的能力增強了。”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防洪科科長陳永華說。

為推進長江大保護,荊州市近年來共梳理“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76家,關停並拆除340處長江幹線非法碼頭。通過河道清淤、岸線整治、生態修復,荊江大堤沿線如今水清岸綠,“美在荊江”成為嶄新名片。(記者 田豆豆)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