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4日電 3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人工智慧群星閃耀時——探訪北京“人工智慧第一城”》的報導。
以北京北四環與中關村東路的十字路口為圓心、2公里為半徑畫一個圓,外媒筆下的“中國大模型六小虎”中有“四虎”盤踞於此,中國人工智慧“黃埔軍校”從這裡發跡。
放眼北京,這裏不僅擁有我國數量最多的人工智慧企業、人工智慧獨角獸、人工智慧大模型,擁有我國最頂尖的人工智慧學者、研發機構,還是我國第一個千億參數大模型、第一個AI智慧體、第一家AI獨角獸、第一個智慧機器人實驗室、全球第一個通用智慧人、全球第一款光訓練晶元的誕生地……不勝枚舉的“第一”,為北京贏得“人工智慧第一城”的美譽。
更可貴的是,北京人工智慧的這片天空,不止幾顆星辰在閃耀,耀眼的是整片星河。
繁星如沸
“本月,我們剛開源的一款全自研多模態向量模型將改寫過去單一的‘文搜圖’‘圖搜圖’,帶來‘文+圖’等多模態組合搜索的新體驗。”每次來到智源研究院,記者總有新發現。
一條馬路之隔,在我國人工智慧獨角獸智譜AI的一台電腦上,深度推理模型GLM-Zero剛做完一份考研數學真題,僅1小時,便拿下138分。
敲開生數科技大門,視頻生成大模型Vidu2.0正在替人類“幹活”:一張圖片即可直接生成一個生動的動漫視頻,無需動畫師手工逐幀去做。
這隻是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一瞥。細數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短短6個月內的“湧現”,成果頗令人振奮:
全國首個“AI兒科醫生”已在醫院“上崗”、全球首款超薄太陽能筆記型電腦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登場、全球首個原生多模態世界模型Emu3在處理複雜任務中表現出先進性能、全球首個通用具身智慧平臺填補具身智慧領域通用軟體系統空白、全國首個AI智慧AutoGLM持續進化反覆運算……
接踵而至的“全國首個”“全球首個”,均與北京有關。這些碩果誕生的區域——成府路、知春路、中關村大街的連片區域,也是我國人工智慧獨角獸最密集出沒的地帶。
尋找我國AI含量最高的地區,記者按圖索驥來到成府路:
路的南側,國內最早系統化佈局大模型的科研機構智源研究院坐落在一棟磚紅色小樓里,我國第一個超大規模智慧模型從這裡“生成”。路的北邊,風口中起飛的智譜AI、星動紀元毗鄰而立。往東不到200米,“中國版Sora”誕生地生數科技就近選址在清華南門外。
這裏流傳著一個新段子:往五道口扔下一塊磚,砸中的10個人中7個在人工智慧初創企業,3個在準備人工智慧創業。
豈止五道口。遍覽北京,這片僅佔我國0.17%的土地上,彙聚了中國40%的人工智慧企業。
“毫不誇張地說,北京是我國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新‘策源地’,是新技術、新理念的‘播種地’。”從美國回國創業、堅定選擇北京的科學家朱松純說。
進入大模型時代,北京沒有囿於底層創新,也做場景文章:無人計程車駛上街頭,“AI工廠”越轉越聰明,AI推理可視化交互裝上汽車,“中國版Sora”成為影視公司的得力“外掛”……
一個接一個AI專案落地,讓人工智慧成為實打實的新質生產力。2024年北京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2400家企業摩拳擦掌在競技場上大顯身手。北京人工智慧領域上市企業46家,總市值4.3萬億元;獨角獸企業36家佔據中國半壁江山;社會融資規模全國領先。
“全球範圍內,人工智慧呈現中美雙強格局。而在國內,北京引領著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智源研究院理事長、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黃鐵軍說。
何以閃耀
為何人工智慧的群星在北京閃耀?為什麼從互聯網時代到大模型時代,北京始終站在技術與產業變革的浪尖?
“科技的博弈,是技術的角力,更是人才的比拼、生態的較量。”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劉衛華說。
“引力場”聚才引智。不斷突破的“第一”和“首位”,彰顯了北京的創新策源地優勢,而這源於北京深厚的人才積累,以及對大模型時代到來的前瞻判斷與超前佈局。
人工智慧賽道,北京出發最早、積澱最深,步伐也最快。本世紀的第一個10年,百度即開始部署人工智慧。2018年,智源研究院已開始著手部署研發國內首個大模型。
這一波大模型浪潮到來之前,北京已部署建設人工智慧領域6個全國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集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高層次學術交流於一體的高水準科研基地。
加之在京的頂尖學府、科研院所,北京凝聚了全國數量最多的人工智慧領域頂尖人才與學術成果,30所高校設立人工智慧本科專業,20余所高校設立人工智慧學院或研究院。
抓好人才這個關鍵變數,北京還出臺了全國首個人工智慧人才專項政策,成立中關村學院,創新模式聚力培養人工智慧35歲以下拔尖人才。
智力密集、資源密集,帶來了不可小覷的技術實力。“智源研究院、智譜AI、抖音、月之暗面等團隊紛紛發佈性能頂尖的大模型,全球首款光訓練晶元、類腦脈衝大模型等一批創新成果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刊發出北京聲音……人工智慧賽道,北京擁有獨特的創新策源優勢。”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資訊科技處處長韓健說。
“生態網”活躍創新。很少有城市像北京一樣,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撐:既包括算力支援、數據互通,也包括融資暢通、場景開放。
2023年5月,北京在國內率先出臺兩項人工智慧專項政策,為人工智慧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補短板、鍛長板。不到半年,又出臺一項政策專門為算力提速。
“北京是在人工智慧大模型領域政策幫扶力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一系列政策中對算力等人工智慧發展要素的幫助特別重要。”零一萬物創始人兼CEO李開複說。
算力方面,北京從源頭蓄能,朝陽、海澱、石景山、門頭溝、大興等區都建有算力中心,並以算力補貼等方式支持企業創新。僅過去一年,北京就新增智慧算力8620P。
數據方面,北京加速高質量數據彙聚互通,全國首個人工智慧數據訓練基地建成投用,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持續擴容。
還有“耐心資本”全力支援人工智慧企業跑快跑好。作為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之一,北京率先提出“引導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開展對科技創新領域的長期投資”模式,並於2023年接連設立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政府投資基金,耐心陪跑人工智慧企業成長成熟。
“君聯資本將投資標的鎖定為‘big if專案’:解決的要是世界級課題,技術壁壘要足夠高。”君聯資本總裁李家慶說,像北京這樣智力資源集中、科研力量雄厚、科技成果轉化率高的城市,能讓投資者堅持高標準不動搖。
“聚變堆”催化躍遷。讓創新發揮實效,重在技術落地。一根筷子易折,十根筷子成勢。產業集聚、優勢互補的協同發力,催生了鏈式反應。
錯位發展,北京因地制宜發力。在海淀建設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在經開區打造AI原生產業創新高地,支援朝陽、石景山、門頭溝等區聚焦互聯網3.0、科幻、超高清視聽等細分賽道孵化特色產業。
抱團發展,北京實施“人工智慧+”行動,推動跨行業、跨領域協同創新,為技術找場景、為場景找技術,讓AI技術加速變為可感、可觸的生產力。
以躬身創業迎接人工智慧2.0浪潮的李開復頗有感觸地說,北京不僅有全產業鏈佈局,還有完善的產學研一體創新生態,人才富集、氛圍濃厚、多方支援,有力推進了人工智慧的協同創新。
“好的環境是讓每個火花都能找到點燃它的土壤。”劉衛華說。
織就星圖
“如果說人工智慧發展是一場馬拉松,現在只是鳴槍後的最初1千米。”智源研究院院長王仲遠說。
過去,一種刻板印象認為,有的城市精通“從0到1”,有的城市擅長“從1到10”,有的城市拿手“從10到100”……如今,這種刻板印象正在被北京人工智慧發展的新圖景打破:
北部海澱,全球首個人工智慧街區正加速反覆運算,智慧應用接踵而至,智慧硬體應接不暇。南部亦莊,從無人駕駛、智能工廠,到人工智慧+消費、人工智慧+生物醫藥……人工智慧“+”出新未來,一座“AI原生城市”呼之欲出。
“策源地”北京,正成長為“全能手”。全鏈條部署打通了從創新引領到全景賦能的堵點,也打通了“人工智慧第一城”的“任督二脈”。
眼下,人工智慧已成為全民關切、全球關切。搶佔先機的北京,迎著朝陽加速奔跑。
北京的影響力,不再止於北京。大模型獨角獸智譜AI先後與天津、上海、杭州、珠海等地合作,助力當地打造人工智慧產業新高地。
“Beijing AI”還走出國門,在世界舞台擁有了姓名。GLM、Vidu等“京產模型”成功出海,説明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實現模型部署與產業落地。
“十幾年前,外國友人來考察,我們介紹百度、搜狐時,說的是:這是‘中國版的Google’‘中國版的Yahoo’。但今天,我們能自豪地向他們介紹:這是中國的Zhipu AI、中國的Tiktok。”一位政府官員告訴記者。
而北京仍在提速。2025年開年,《北京具身智慧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北京市加快推動“人工智慧+新材料”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等8項政策讓“人工智慧+”飛得更高更遠。
一張更巨集大的具身智慧藍圖正在展開:未來3年內,北京力爭在具身大小腦模型、具身智能晶片、全身運動控制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突破不少於100項、國際領先的軟硬體產品產出不少於10項,實現具身智慧上下游產業鏈自主化、國產化。
“瞄準前沿,北京力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慧創新策源地、產業發展的新增長極。”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張繼紅說,鞏固策源優勢,北京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既在大模型、大算力等主流路線上佔先引領,又在類腦智慧、光計算晶元等顛覆性技術上大胆創新,在科學智慧、具身智慧等前沿方向上勇於探索。北京還將大力推進場景建設,全方位扶持產業生態發展,讓人工智慧賦能千行百業、造福千家萬戶。
人工智慧的宇宙中,北京的繁星或許只是星空里的一處風景,但它發出的光將照耀星河,點亮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