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導演在北影拍新中國第一部彩色片、金庸也寫影評,《祝福》何以成經典?
更新于:2025-03-26 13:49:38

1924年3月25日,魯迅小說《祝福》在上海《東方雜誌》首次發表,此後長達一個世紀間,對這篇經典作品的眾多解讀、轉化和傳播中,最為重要的要數由桑弧執導的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祝福》。從小說到電影,從紙上經典到銀幕經典經歷了哪些困難?在桑弧導演之子、上海交大教授李亦中新近主編的《經典電影這樣煉成:祝福》一書中有著詳盡記錄。

研討會現場 上影集團提供

3月25日,《祝福》修復版紀念展映暨新書發佈專家研討會在上海市文聯舉辦。該活動是紀念中國電影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致敬在影史長河中奮進探索的前輩電影人。“上海電影最重要的傳統是打造經典。重溫上海優秀導演的創作實踐很有價值,思考這些經典是怎麼創造出來、怎麼誕生的,對我們的價值更大。”上海市文聯副主席、原上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說。

上海導演、演員在北影拍電影

1924年2月7日,魯迅在當天日記里按其習慣記載“無事”,實際上,他剛寫完小說《祝福》。這篇新作曾兩次面世,最初是在上海《東方雜誌》半月刊第廿一卷第六號首發(1924年3月25日出版),其後魯迅小說集《彷徨》(北新書局1926新年版)將其收錄。

1955年6月,夏衍將《祝福》改編為同名電影劇本。1955年12月,受命執導《祝福》的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桑弧,將電影分鏡頭劇本交由上影廠印發;次年早春,根據“全國一盤棋”工作需要,經夏衍提議和上影廠同意,《祝福》改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桑弧被借調到北影廠,組建新的攝製組,一同去的還有兩位上影演員劇團演員,飾演祥林嫂的白楊和飾演賀老六的魏鶴齡。

《祝福》

李亦中介紹,影片要趕在1956年10月紀念魯迅逝世20周年時上映,不料劇組當年四月開機,在紹興拍了幾個場景后,就遇上大麻煩。“那年江南梅雨季特別長,從5月初到6月底,足足下了50天。”為趕拍攝進度,攝製組決定到北京拍攝,並在京郊搭置“魯鎮”外景,最終約十分之九的鏡頭是在北京完成的。如祥林嫂在河埠洗衣服、遭搶親等是在玉泉山附近拍攝的。不久前李亦中特意去當地尋訪,發現這裡已經建成“北塢公園”。

2021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曾推出《夏衍電影劇本(手稿本)》一函兩冊,包括《祝福》劇本手稿。如今,《經典電影這樣煉成:祝福》也由該社出版。書中收錄《祝福》小說、電影文學劇本、導演分鏡頭劇本等,還包括桑弧撰寫的導演闡述,白楊近3萬字長文《我怎樣演祥林嫂》,以及由魏鶴齡女兒魏芙提供的魏鶴齡家書等,從中能看出老一輩電影人對創作的認真和敬業精神。

上海文化出版社副總編輯羅英介紹,上海是中國電影和電影研究的重鎮,這個領域是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出版方向,最近幾年連續出版了鄭君里全集、周信芳全集、袁牧之全集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李亦中透露,“經典電影這樣煉成”第二部《梁祝》目前已啟動,“希望有更多同仁投入這項工程,‘一片一策’,紮實推進上海電影史研究向縱深發展。”

2020年,正值白楊百年誕辰,上海國際電影節聯手官方合作夥伴積家,與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一起對《祝福》進行了4K修復。

“電影拍攝的人要學習經典,也要學習經典怎樣誕生的。”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徐春萍認為,桑弧導演的藝術生涯跨越了中國電影多個重要時期,他以編劇的身份進入電影界,《太太萬歲》《假鳳虛凰》《哀樂中年》,以及進入上影廠拍攝的《梁祝》《魔術師的奇遇》《子夜》《郵緣》等都是足以載入電影史的佳作。他一生中創作了故事片、戲曲片、歌舞片、動畫片、紀錄片等,幾乎涵蓋所有影片種類。“《祝福》的成功給我們啟發,一方面是電影中文學的力量很重要,另一方面是當年創作團隊克服各種困難完成拍攝,憑藉的是對電影的熱愛堅持,和對藝術創作的精益求精,這種精神是我們今天的年輕力量需要傳承的。”

在上影導演朱楓印象中,桑弧是一位溫文爾雅的導演,全廠有名,但自有一種內在的倔勁。“他在片場上從來不罵人,不發脾氣,但藝術上不能打折扣,絕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主見。桑導的作風也影響到我的創作。”

小說搬上銀幕,心裡裝著觀眾

魯迅小說《祝福》以第一人稱的散文化筆法寫就,要把它拍成電影故事片,在當時看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經典電影這樣煉成:祝福》中收錄了夏衍的《雜談改編》,從中透露他在改編中所追求的三點,除了忠於原著主題思想和保存原著美學風格外,他特別談到小說讀者主要是知識份子,而電影觀眾是更廣泛的勞動群眾,因此必須要進行通俗化。

“根據魯迅作品改編的電影中,《祝福》堪稱是影響最大、最為成功的作品。”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建強看來,《祝福》電影相比原著在敘事結構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從類意識流式的表達變為頭尾完整的順序敘事,從中可以看出上世紀50年代的中國導演已經有尊重觀眾、考慮觀眾接受需求的意識,這對於今天的創作非常重要。“當下我們一直在談電影市場的供給側改革,桑弧導演做了很好的表率。”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劉海波求學期間發表的第一篇論文就是關於魯迅小說《祝福》的解讀,他認為,原著具有很大的解讀空間。正如夏衍所述,自己捨棄了第一人稱敘述視角,“魯迅先生在影片里出場,會在真人真事與文藝作品的虛構之間造成混亂”;但也帶來遺憾:“原著中祥林嫂衝著魯迅先生問,‘一個人死了究竟有沒有靈魂’這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也不能不割愛了。”這也為當下創作者留下新的創作空間。劉海波認為,“重拍經典,也是新一代電影人向老電影人致敬、學習的方式。”

在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湯惟傑看來,《祝福》體現出中國現代電影人和現代文學之間非常重要的互相成就的關係。從小說到電影,有關祥林嫂的塑造改編也引發當時的討論。李亦中介紹,影片上映後,有些觀眾對祥林嫂“劈門檻”的行為不能接受,認為這改變了小說原著中祥林嫂的性格。夏衍撰文回應,此前袁雪芬主演的越劇《祥林嫂》就有劈門檻的場面,“這種感性的突發行動,並不等於理性上的徹底認識”。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艾青注意到,1947年桑弧導演的《太太萬歲》中,與《祝福》存在有趣的互文,“開場戲裡陳思珍的婆婆問她,‘最近有什麼戲上演?’她回了一句,‘《祥林嫂》’。在這裡,魯迅小說和海派戲劇之間形成一種張力。差不多十年之後,桑弧導演又執導了《祝福》。”

“我們行業當中有一句俗話,編劇死在導演身上,導演死在演員身上,演員死在觀眾身上,觀眾死在時間身上。”導演崔軼認為,《祝福》之所以是經典,就在於它能抵禦住時間。他想起二十年前在北影求學,以及後來在上戲讀研時,《祝福》都作為課堂上的經典案例,在學院派中得以傳承。“桑弧導演是最有江南風味的導演,他設計的空鏡頭充滿詩意。他從影以來,創作過各種電影類型,而且每部片子都成功了,值得我們細細研究。”

參與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合影 上影集團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金庸也是桑弧的影迷,生長在江南的他很喜歡桑弧影像里的江南味道。該書收錄了金庸(署名林歡)寫的《看有感》,文字寫到,他原本是帶著學習與觀摩的心情去看《祝福》,但不到十分鐘,已全然忘了關注藝術問題,整個人沉浸在影片裡。“起初我還注意到彩色美不美、演員們的表情好不好、背景與道具合不合適等等。後來我卻完全不去想這些了;賀老六拉纖的那條石堤、那些圓拱形的石橋、小河邊的楊柳與房屋……這些江南風景本來都會引起我對家鄉的回憶,然而在看電影的時候,關心的只是祥林嫂與賀老六的命運。”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王宇平介紹,金庸寫得最多的影評,就是關於桑弧執導的戲曲片《梁祝》,因為他要藉此來討論民族文化遺產和民族形式問題。這部影片對金庸影響很深。

本次活動由上海電影家協會、上海電影評論學會、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聯合舉辦。

研討會現場 鍾菡 攝

贈書儀式 鍾菡 攝

李亦中、魏芙為讀者簽名。 鍾菡 攝

李亦中、魏芙為讀者簽名。 鍾菡 攝

新書發佈會 鍾菡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