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菲茨傑拉德筆下那個將一生信念寄託在一盞綠燈上的蓋茨比,迎來了屬於他的一百年。
1925年的這一天,《了不起的蓋茨比》初版經由斯克里布納出版社面世。它堪稱當時美國社會縮影的經典代表,直接奠定了菲茨傑拉德在美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用艾略特的話說——“這是自詹姆斯以來小說藝術發展的第一步。”
時至今日,這部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美國小說之一”的傳奇作品,仍然像一盞在時代波濤中閃爍不滅的燈塔,跨越世紀長河,在全球各地煥發光輝。從戰時士兵口袋中的袖珍版,到美國中學生課文,再到全球書架上的常青之作,《了不起的蓋茨比》已不只是菲茨傑拉德的個人傳奇,它更成為了關於人性、夢想與幻滅的恆久寓言。
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
蓋茨比的夢、孤獨與執念,依然牽動著無數讀者的心弦。
“我們奮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斷地被浪潮推回到過去。”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劇照
(一)
作為小說夢境的港灣,紐約在這場百年慶典中化身為最耀眼的舞臺。
據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報導,霓虹與記憶交織在曼哈頓與長島的夜色中,掀起一場跨越世紀的“蓋茨比熱”。百老匯新近上演的《了不起的蓋茨比》音樂劇,恰如一場紙醉金迷的盛宴,邀觀眾沉浸於20年代爵士時代的幻夢與迷惘之中。
與此同時,紐約的街頭巷尾彷彿被蓋茨比的光影重新點亮。從長島到曼哈頓,那些承載著爵士年代傳奇的建築,再次煥發出紙醉金迷的色彩。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劇照
比如,被認為是蓋茨比莊園靈感來源的奧赫卡城堡(Oheka Castle)成為現實中的“西卵”(注:小說中蓋茨比的居住地),燈火輝煌的復古酒會帶大家穿越回上個世紀20年代的盛世華年;而坐落於第五大道的廣場酒店(The Plaza Hotel)也化身為小說中的敘事地標,推出“蓋茨比套房”,讓人們得以步入小說中的夢幻空間,沉浸於一場跨越世紀的追憶。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劇照
(二)
不僅在紐約,菲茨傑拉德的出生地明尼蘇達州聖保羅,以及與其生平密切相關的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也紛紛化身為上個世紀的時光隧道。
路易斯維爾歷史博物館的特別展覽展出泛黃的手稿、初版封面的浮雕燙金,乃至爵士年代舞會遺留下來的水晶吊燈與香檳杯,仿佛讓人聽見那個時代低回的薩克斯管旋律。各類讀書講座如同輕柔夜風中的竊竊私語,娓娓道出《了不起的蓋茨比》背後的時代精神與人性光影。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劇照
美國學術界也趁此百年節點,圍繞《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文學價值展開新一輪討論。《國家》(The Nation)雜誌發表專題文章,稱這部小說在百年之後依然如一面冷峻的鏡子,映照著“美國夢”破碎的裂痕。小說中那個站在海灣邊凝望綠燈的蓋茨比,似乎仍在預言當代世界里關於階級、種族與權力的無解難題。
美國《國家》雜誌發表專題文章
(三)
作為一部文學經典,《了不起的蓋茨比》自然也在全球引發迴響。
英國《經濟學人》在專題中寫道:“這不僅是紐約的故事,更是全世界都會在夜色裡低語的夢”。在今日語境下,這部關於金錢、愛欲與幻滅的小說,正悄然成為全球化時代中“現代孤獨感”的隱喻。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譯本
如果說蓋茨比曾在那個爵士年代的長島夜晚里,帶著對過去的無盡眷戀,凝望著遠方的綠光,那麼這本小說百年之後依然在提醒我們:每個時代的人,終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奔赴那一盞永遠遙不可及的燈。
浮華背後,人與時代之間的張力從未改變。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