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井岡山報
從“滅絕”到“重生”
珍稀瀕危杜鵑回歸井岡山續寫生態奇跡
本報訊(全媒體記者嚴愛群、通訊員肖青勝)3月19日至21日,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鎮園植寶”——小溪洞杜鵑幼苗重返家鄉井岡山。這個曾兩度被宣告滅絕的生命物種,如今通過遷地保護計劃成功“復活”,並將在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啟野外回歸新征程。
此次回歸野外的小溪洞杜鵑和井岡山杜鵑均為東亞植物區系瀕危物種。其中,小溪洞杜鵑有“植物界大熊貓”之稱,屬典型的狹域分佈型種,需要特定的生長環境,種群數量極少,是井岡山地區羅霄山脈特有分佈的珍稀瀕危植物,對研究物種進化與區系起源具有重要價值。
小溪洞杜鵑每年六七月份開花,花色純白、素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最早的模式標本系1986年採摘於井岡山市小溪洞的路邊,由此而命名。自首次發現後,這個物種從此隱匿深山,難覓芳蹤,曾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滅絕物種。
為尋找該物種,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科考團隊多次深入井岡山開展野外考察。2019年12月,科考團隊在井岡山重新發現小溪洞杜鵑的野外個體。科研人員通過引入種子和實生苗,在廬山植物園開啟育苗、仿自然生境栽培等遷地保護工作,成功繁育5000余株幼苗,使小溪洞杜鵑瀕危等級從“滅絕”逆轉為“極危”。
此次珍稀瀕危植物野外回歸活動是由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遂川縣五指峰林場聯合開展,作為我省加強珍稀瀕危植物種群恢復的重要舉措,對維護井岡山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也標誌著江西在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領域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科考團隊表示,井岡山氣候溫暖濕潤,生態系統豐富完整,將為小溪洞杜鵑、井岡山杜鵑等眾多珍稀物種提供安穩的生存港灣,相信這些幼苗在多方的精心呵護下,一定可以茁壯成長、繁衍不息,在紅土地上續寫生態傳奇。
活動期間,三方還達成了珍稀瀕危物種野外回歸科技合作,共同建立珍稀瀕危杜鵑花的野外回歸示範樣地,展開長期監測和研究,推動瀕危物種的保護、生態修復及繁育發展,形成可推廣的瀕危植物野外回歸技術體系,助力江西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