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來賓日報
廣西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
66載老廠持續煥發新活力
□ 本報記者 吳清文 通訊員 盧譽升 吳任華 文/圖
▲柳鋼綠色錳系新材料產業基地升級改造專案(一期)1號爐出鐵。
在來賓市工業園區鳳凰工業園,坐落著一座見證了66年風雲變幻的老廠——廣西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合金公司”)。其前身廣西八一錳礦,自1959年8月1日創立,當地人習慣稱它為“八一錳礦”,是當時全國三大錳礦開採基地之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為國家提供優質錳礦石,曾得到國務院嘉獎令。多年來,它從紮根於這片土地到逐漸壯大,成為了廣西乃至全國重要的錳系鐵合金生產基地,如今正以創新和實幹書寫新篇。
走進合金公司,廠區內專屬運輸鐵路與有序運轉的巨大傳輸帶映入眼簾,卻不見運輸車穿梭,也沒有飛揚的塵土,這與傳統礦企大不相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得益於配套了先進環保除塵凈化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實現污水零排放,廠區及周邊環境因此更加清新。
來到管控中心,映入眼簾的是足有兩層樓高的巨大螢幕,前面擺放著幾十台電腦,精準調控各種參數,螢幕上清晰呈現廠區全貌,每一處關鍵部位都盡收眼底。鋼筋鐵骨間,巨型龍門吊精準吊運貨物,工人在特定位置巡檢。看似平靜的1號爐,內部鐵水翻湧,各種參數被一一記錄下來。
2024年11月,柳鋼綠色錳系列新材料產業基地升級改造專案1號爐產出第一爐鐵水,標誌著合金公司發展進入新階段。值班爐長黃承德在公司工作多年,他興奮地說:“如今在管控中心就能遠端完成火車卸料、配料、上料、冶煉生產等工序,新廠區實現了從半自動化到智慧製造的轉變。”
“這次升級改造是全方位的變革。”黃承德感慨地說,工藝技術優化后,生產流程如同按下“加速鍵”,效率大幅提升,今年1—2月公司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8%;廢水迴圈利用系統實現污水零排放,守護了綠水青山,實現了綠色發展;煙氣綜合利用方面,以前敞口爐白白排放的爐氣,現在被收集起來迴圈利用於煤氣發電及發電尾氣迴圈供給烘乾系統,原料烘乾效果更好,輕鬆達到入爐標準,邁出循環經濟的步伐。
過去,合金公司使用的是開放式小爐子,火焰燃燒產生的熱氣肆意散發,能源浪費嚴重且生產效率低下。如今,封閉爐子將熱量牢牢鎖住,效率翻倍。
自動化程度提升,爐面操作工一人可同時掌控兩三台爐子。以前危險係數高的渣池操作,如今在管控中心就能精準完成,不僅提高了效率,更保障了工人安全。
工藝流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過去依靠人工判斷,難免存在誤差。現在通過各類先進儀器24小時不間斷監控,確保數據精準,安全係數直線上升。現在一爐鐵水五六十噸,產量是以前小爐的3~5倍,出鐵效率顯著提高。
這些年,合金公司歷經多次改制與重組,2021年4月加入廣西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后,更是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活力。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合金公司腳踏實地,用實際行動將“實幹為本、創新為魂”的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
如今,這座有著66年歷史的老廠,正以全新姿態邁向更加輝煌的未來,它不僅是廣西工業發展的縮影,更將成為推動區域經濟騰飛的強勁引擎,續寫新時代工業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