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轉包”轉不走責任
更新于:2025-03-26 00:18:39

本文轉自:南方日報

靜子

“工作轉包”轉包工作轉不走責任楊佳作

靜子

最近,社交平臺流行一種“工作轉包”現象。顧名思義,就是職場中的打工人把部分工作交由別人“代工”,並單筆支付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的報酬。從工作內容看,代寫文案、代做PPT、代做海報、調整文件格式等是高頻需求。為此,有網友調侃道,“租個大學生來打工”。

工作轉包,如何看?有人舉雙手贊同,表示“花小錢辦大事,性價比高”;有人不以為意,認為“一個願派單一個願接單,談攏就好”;也有人難以苟同,質疑“這不就等於貼錢上班嗎”……與其糾結觀點之爭、評判立場對錯,不如深挖背後的真問題。

綜觀媒體報導,職場人發起工作轉包,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其一,難以承受工作之重。職場上,部分企業出於降本增效的考量,往往安排“一人多崗、一崗多責”,繁重的工作量迫使打工人超負荷“運轉”。有人訴苦,“連續加班3個月,我真的扛不住了”。其二,技能上有短板。如今,不少單位對員工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打工人並非“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這種情況下,工作轉包不失為短期內的“最優解”。其三,主打一個省心。在一些員工看來,諸如反覆修改PPT、再三調整文件格式等事項,技術含量低、時間成本高,鮮少體現自身價值,倒不如花小錢去轉包,以獲取更多自由時間。

那工作轉包,靠譜嗎?“代工”在幫助職場人減壓減負的同時,也潛藏不小的風險。從轉包人的角度講,比如,對方若不具備勝任工作的職業素養,有可能間接造成專案逾期、合同違約等法律風險。再比如,若不慎將不適宜公開的工作內容進行轉包,有可能造成洩密風險。站在承接人的角度看,工作轉包更接近於一種私下的委託或承攬關係,這種鬆散的非正式方式更多考驗對方人品,有可能難以保障承接人勤有所獲、勞有所得。

爭議難以消弭,風險此刻猶在,但什麼是看待工作轉包的“正確姿勢”?最重要的,當屬無論轉不轉包,責任不能“甩鍋”。通常,工作轉包的發起者是企業的正式員工,他們在履職過程中負有多重法律責任,而這顯然不能以工作轉包的說辭推給其他接單人。尤其是涉及核心業務、商業機密等工作,更應親力親為、履職盡責。

究其實質,工作轉包現象是職場內卷與零工經濟相互滲透、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專家指出:“員工選擇‘轉包’工作來緩解壓力,暴露了企業人才配備工作不到位、任務分配不合理、人力評估失效等問題。”企業不妨反思用工機制、優化工作流程。而面對接單人有可能陷入的薪資拖欠風險,有關部門也應考慮將隱蔽性零工納入監管。

《宋朝的祛魅》
《宋朝的祛魅》
2025-04-01 11:35:48
媽祖免費乘機來台
媽祖免費乘機來台
2025-04-01 16: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