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先給大家透露個驚人消息:我國癌症發病率近些年那可是 “一路狂飆”,持續增長。你看,有些人煙酒不沾,生活習慣看著挺健康,卻不幸被癌症盯上;可有的人抽煙喝酒樣樣不落,身體卻依舊硬朗。這真讓人忍不住想問:為啥得癌症的偏偏是我呢?雖說癌症病因至今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癌症絕不是平白無故找上門的。
人為什麼會得癌症?或許你難以置信,癌細胞可不是癌症患者的 “專屬”,實際上,每個人身體里都有癌細胞,更準確講,是都有原癌基因。咱身體里的細胞就像一群勤勞的小工人,一刻不停地進行分裂和代謝。不過,這個過程也有 “失手” 的時候,一旦細胞發生突變,就可能搖身一變,成了癌細胞。那為啥有的人不會患癌呢?這就得誇誇咱們身體里的免疫系統了,它就像一支訓練有素的警察隊伍,那些免疫 “小員警” 時刻盯著細胞動態,一旦發現變異細胞,立馬 “出警”,攔截癌細胞發育,防止這些異常分子在體內搗亂。但有些癌細胞可狡猾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黃波教授團隊在 Science 子刊上發表研究稱,某種特殊基因賦予了癌症幹細胞超強的逃逸能力,讓它們能巧妙躲過免疫追擊,這也是為啥一些生活習慣欠佳的人會患癌的重要原因。
不容易長腫瘤的人,一般會有 3 種 “特質”癌症和腫瘤,這倆概念常常讓人傻傻分不清。實際上,腫瘤的範疇更廣,從廣義來說,良性、交界性和惡性腫瘤都能叫腫瘤,而癌症單指惡性腫瘤。當下,腫瘤發病率越來越高,而且患病群體還有年輕化趨勢,這一現象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我們知道,不良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是誘發腫瘤的常見原因,那那些不得腫瘤的人,又有啥共通之處呢?
體重正常的人有些癌症啊,真就是 “胖” 出來的。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等機構曾開展過一項關於體重與患癌風險的研究。研究人員按照體重指數(BMI)標準,把參與者分成過瘦、健康、超重和肥胖四組進行對照觀察。同時,統計他們在 20 歲、50 歲以及 55 歲之後不同年齡段患癌情況的差異。結果發現:和體重健康的人相比,超重人群在這三個階段,胃腸道癌風險分別上升了 17%、18% 和 17%;結直腸癌風險也分別上升了 23%、23% 和 21%。肥胖組的數據更嚇人,胃腸道癌症和結直腸癌發病風險直接分別升高 31%、50%、38% 和 25%、55% 和 39%。簡單來講,任何時期超重或者肥胖,都會讓結直腸癌等胃腸道癌症風險升高。那怎麼判斷自己體重是否超標呢?很簡單,按照這個公式計算:體重指數 BMI = 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據我國成年人的體重標準,BMI≥24 就是超重,≥28 就屬於肥胖了。想維持健康體重,運動必不可少。現在很多人長期久坐,腰變粗、屁股變大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建議每周至少安排 5 次,每次持續 30 分鐘以上的中強度運動。日常上班或者學習時,最好每隔 1 - 2 小時就起來活動一下,別讓身體一直處於靜止狀態。
能管住嘴的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可是致癌的高危因素。國際醫學期刊《自然通訊》曾發佈過相關研究,指出至少有 11 種腫瘤和 “吃” 脫不了干系。在眾多關於飲食與癌症風險的研究里,5 種不良飲食被反覆提及,堪稱致癌 “幫兇”。油炸和煙熏製品,經過高溫反覆煎炸或熏制后,像變魔術一樣,會產生丙烯醯胺、多環芳烴、苯並芘等多種致癌物;醃制品和各種加工肉類食品,像常見的鹹魚、臘肉、鹹菜、香腸等,裡面可能含有亞硝酸鹽,人吃了之後,就會在體內產生強致癌物;燙食、熱飲,當食物溫度超過 65℃,長期吃這種過燙的東西,就像給消化道黏膜來了一場 “高溫洗禮”,容易受損,增加食管癌、賁門癌、口腔癌風險;發黴變質的食物,簡直就是黃麴黴毒素的 “溫床”,這可是高危致癌物,長期食用,肝癌、胃癌、腸癌等多種癌症風險都會升高;大量飲酒,諸多證據都在提醒,酒精是導致多種癌症的高危因素。專家建議,想預防癌症,日常飲食可以多吃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增加果蔬攝入量。烹飪時,盡量選擇少油少鹽少糖的方式,同時保證每天食物多樣化,均衡吸收營養。
作息規律的人睡眠對身體健康至關重要,而且作息節律和患癌風險也有關係。今年《肝臟病學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熬夜致癌的研究報告。研究人員把保持正常晝夜節律和日夜顛倒的兩組小鼠進行對比,觀察它們最終的癌變表現。結果發現,和正常作息的小鼠相比,作息不規律的小鼠不僅癌症風險更高,癌細胞還更容易轉移。專家提醒,遵循晝夜節律,到了睡覺時間就好好休息,別熬夜,減少晝夜不規律的作息,這樣能提高睡眠品質,降低相關癌症風險。
其實,癌症發生除了基因這類不可控因素外,後天不良習慣也是重要誘因。大家日常一定要留意上述這些問題,盡可能降低患癌風險,讓自己離健康更近一步。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