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解放軍報
在這裡“與心靈握手”
■陳劍萍
春天來了
大樹小樹開始發芽
幸好它們不笑
要不然
白天晚上吵死了
黃永玉先生的小詩《春》,一個“吵”字,叫醒了春天。此時,中國現代文學館庭院中的玉蘭樹上,毛茸茸的花苞像吹足了氣,含笑。春天,悄悄地來了。
一
回想2022年3月,《黃永玉詩和插畫展》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開幕。展覽中有一幅畫:一本厚厚的被翻開的大書,旁邊一副眼鏡,鏡腿間一隻玻璃杯,畫作的右上方題句“你是誰?獻給巴金先生”。
“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是今天的熊貓?還是十幾萬年前的恐龍化石……你永遠在彎腰耕耘而不是彎腰乞食,你是沉默忍受煎熬的‘拉(奧)孔’從不叫出聲音,誰都認識你是‘巴金’,你大聲喊出:‘我是人!’”
黃永玉在詩中形象地用國寶大熊貓、珍稀的恐龍化石來讚美巴金,但他不會把一個崇尚真善美的文學大家崇拜地奉為“神”,他替巴金喊出了“我是人!”
那天開幕式後,黃永玉先生的親人推著輪椅上的他,從文學館的坡道上緩緩而行。他用手指著正門西側魯迅先生的雕像,與身邊人交談著。
這尊魯迅先生的雕像,是著名雕塑家熊秉明80歲高齡時用鋼板雕焊的。佇立像前,我的腦海裡立刻跳出魯迅先生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當年,楊振寧先生觀看後思索良久,突然說道:“我感到驚心動魄。”可以說,這是一座永恆的豐碑。魯迅先生喜愛木刻,“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美術家固然須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須有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黃永玉“入木八十年,一刀一刀往下刻”,以其無限的浪漫與盎然詩意創作了大量木刻作品。1956年,他滿懷深情創作的木刻畫《魯迅和木刻青年》面世。黃永玉的《見笑集》序言中有言:“心在樹上,你摘就是!”這天開幕式觀展後,我寫了《詩與插畫在唱歌》發表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官網上。觀展讀人,黃永玉先生,一個多麼真情和灑脫的人!
二
中國現代文學館有常設展《中國現當代文學展》。步入展廳“左翼和進步文學的崛起——民主主義文學”版塊,在老舍先生的展板前駐足,《四世同堂》手稿第一頁映入眼簾。看著粗糙發黃的稿紙,我遙想當年老舍在重慶北碚創作時的情景。戰時後方紙張緊張,老舍用的是四川土紙,一杵一個窟窿,不能用鋼筆而只能用毛筆。於是,他一邊研墨,一邊思考。稿紙每頁20行,豎寫,每頁400字左右,字跡工整清晰,塗改極少。小說以北平一條小衚衕為舞臺,謳歌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民族氣節,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經典之作。回顧整個寫作過程,老舍感歎:“這簡直不是在寫東西,而是在玩命。”
2019年6月1日,“老舍代表作《四世同堂》手稿特展”在館里開展,觀者如雲。2002年,老舍《四世同堂》手稿入選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也是入選文獻中唯一一部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手稿。
今天到中國現代文學館參觀,依然能親睹這部手稿。展廳大螢幕上播放著電視劇《四世同堂》片段,耳邊響起悲壯的主題曲《重整河山待後生》。於此讀手稿,更能領略老舍先生的文學風采。
三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著名作家巴金兩次作為團長率領中國作家代表團奔赴北韓前線採訪。每次赴朝前,他都會在北京停留一段時間,買書、寄書。
1952年2月從上海來京,巴金抓緊一切時間,往家裡寄了6包書。1953年,第二次赴朝前來京,他基本把帶的錢花光了,寄回上海7包書。
1981年3月,巴金在《人民日報》副刊發表《創作回憶錄·關於〈寒夜〉》,將他倡議成立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想法正式公開。他說:“我建議中國作家協會負起責任來創辦一所中國現代文學館,讓作家們盡自己的力量説明它完成和發展。倘使我能夠在北京看到這樣一所資料館,這將是我晚年莫大的幸福,我願意盡最大的努力促成它的出現……”
巴金先生當年購書時可能想不到,他從北京購買寄回上海的書在多年後又回到了北京,有一部分回到了由他倡議建立的中國現代文學館。
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前有一塊巨石影壁,上面刻有巴金先生的一段话:“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傑作,他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讓我們做得更好、更善良、更純潔、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是使人變得更好。”
2025年3月26日,中國現代文學館即將迎來建館40周年。每當我們推開中國現代文學館展廳的大門,接觸巴金先生銅質手模製作的門把手,彷彿就能跨越時空與巴金先生進行一場心靈上的“握手”。我們可以在這裡,跟隨大師們走進神聖的文學殿堂,感受他們與文學的深厚情誼以及給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學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