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銅陵日報
從昔日全國規模最大、成效最好的泡桐基因庫到入選首批省級林草種質資源庫,我市積極開展市樹泡桐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及研究工作——
傳承千年“桐譜” 續寫“基因”新篇
林業科技人員查看泡桐樹苗的長勢。
林業科技人員查看泡桐叢枝病防治情況。
3月19日,航拍下的市國有林場泡桐省級林草種質資源庫。 本報記者 儲著傳 攝
■ 方盼亮 路璐 實習生 丁文蔚
泡桐為我市市樹,自北宋時期的銅陵人陳翥寫下世界上首部泡桐專著《桐譜》之後,我市就與泡桐結下了千年淵源。上世紀70年代末,我市建立的泡桐基因庫一度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成效最好的泡桐基因庫。可由於種種原因,這座基因庫日漸萎縮。2022年,在該基因庫基礎上建立的泡桐林草種質資源庫入選首批省級林草種質資源庫,經過幾年的建設,這座歷經40多年興衰的泡桐基因庫又煥發出新的活力。
全國之“最”的泡桐基因庫
3月15日,記者在位於銅都森林公園內的市國有林場泡桐省級林草種質資源庫看到,各種泡桐樹木林立,枝頭墜滿花序,不少樹幹需一人環抱,掛著編號的幼苗大多也有三四米高。
“泡桐原產於我國,泡桐屬有9個種、2個變種,從南到北,分佈範圍很廣。”銅都森林公園管理處(國有林場)林業工程師梁超告訴記者,由於我市地處泡桐中心分佈區和南北過渡帶,其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都很適宜南北各地泡桐的生長。1979年,在中國林科院的指導下,銅陵泡桐科研站在原市國營林場(現國有林場)成立,並由中國林科院提供資金開展銅陵泡桐基因庫建設,成為全國5個大型泡桐基因庫之一,主要承擔對泡桐的研究與泡桐基因保存庫建設等工作,先後從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的60個典型縣收集泡桐基因,並選出9個泡桐品種的優良單株500余個品系,建成400余畝的泡桐基因庫,一度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成效最好的泡桐基因庫,也是目前全國僅存的泡桐基因庫。
“科研站先後出色完成了多個重要科研專案,取得豐碩的成果。”銅都森林公園管理處(國有林場)主任張平選告訴記者,科研站承擔了《泡桐良種繁育》和《泡桐豐產技術》兩個國家重點攻關專案以及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資助的《中國泡桐人工林研究》專案,吸引了聯合國糧農組織以及美國、加拿大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林業專家來銅參觀考察,為有效利用和保護泡桐基因資源作出了重要貢獻。
困境中的“掙扎”與轉機
20世紀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原來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費撥給制度相應發生變化,這座曾經有過輝煌歷史的泡桐基因庫陷入發展困境。
張平選告訴記者,1992年起,國家對各科研院所的運行體制進行改革,中國林科院不再直接對泡桐基因庫投入資金,其他幾個基因庫相繼流失,只有市國有林場不得不從有限的收入中擠出一部分資金,艱難維持泡桐基因庫的簡單管理,部分種質資源相繼消失,基因庫面積一度萎縮到150畝左右。很多專家學者呼籲,要恢復對泡桐基因庫的搶救和保護工作,但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落實。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2022年。當年,為加強泡桐林草種質資源管理,實行國有林場改革后的市國有林場在中國林科院和省林業局的支援下,重啟30公頃泡桐基因庫的修復與保護工作。經過積極爭取,泡桐基因庫成功獲批第一批省級林草種質資源庫專案,被命名為“銅陵市國有林場泡桐省級林草種質資源庫”,每年可獲得10萬至30萬元的項目經費,這讓凝聚了幾代科研人員心血與汗水的泡桐基因庫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林科院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所副所長張華新當時就指出,銅陵地處泡桐中心分佈區,是著名《桐譜》作者陳翥的家鄉,擁有獨特的泡桐自然屬性和歷史文化遺存。同時,泡桐作為銅陵的市樹,比其他任何地方更具備特殊意義和地理符號。因此,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理念和“雙碳戰略”背景下,恢復建設銅陵市國有林場泡桐省級林草種質資源庫適逢其時、很有必要、意義重大。
“專案獲批后,我們積極開展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及研究工作,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張平選告訴記者,科研人員先後對原庫泡桐進行了編號建檔,前往外地收集泡桐種質資源,並對原庫的老弱病樹進行了擴繁,目前已繁育新苗1640株。同時,林場還與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建立合作關係,開展泡桐抗重金屬性狀對比試驗、泡桐種質資源分子遺傳分析,為下一步培育泡桐新品種打好基礎。
“泡桐之鄉”的市樹
“泡桐於1989年被選定為市樹,和它一起被選為市樹的還有廣玉蘭。”去年從林場退休的農藝師孫立祥回憶說,泡桐之所以被選為市樹,與當時泡桐基因庫對泡桐的宣傳推廣有很大關係。同時,泡桐在我市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並在當時的農村地區廣泛種植,這也是其被選為市樹的重要原因。
孫立祥介紹,泡桐古稱梧桐,有“種得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的說法,常被視為吉祥的象徵,其本身的特性也被人們賦予了“不畏艱難,奮發圖強”的精神。我市泡桐種植歷史悠久,享有“泡桐之鄉”的美譽。北宋時期的著名學者、現義安區鐘鳴鎮人陳翥就撰有專著《桐譜》,用8000余字對泡桐的類屬、習性、種植、採伐、利用等方面進行了系統詳盡的論述,這是世界上最早記述桐樹栽培的科學技術著作,被譽為“林學典範”,至今仍是國際泡桐研究的重要文獻。
“泡桐生長速度很快,一般三五年就能成材,而且適應性很強,不管是肥沃的田野邊,還是貧瘠的山坡上,都能紮下根來茁壯成長,不僅能防風固沙、保持水土,還能作為綠化、觀賞樹種。”孫立祥告訴記者,泡桐在過去的農村地區很受歡迎,很多農民將其作為“四旁樹”栽種,即便是落下的泡桐枝葉花朵,人們也能物盡其用,將其作為柴火或者餵豬的飼料。加上其材質輕而堅韌、不容易變形開裂,既防潮隔熱,又耐酸耐腐,人們還常將其大量用作建築輔材和箱櫃、床板等傢俱。同時,泡桐還是製作樂器的一種重要用材。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近年來,隨著農業農村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變化,農村的土地利用更加精細,泡桐很難給農民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人們在建築和傢俱等製造方面對其的需求也大大減少,泡桐在我市已少有規模化種植,只在部分老城區和農村地區還能零星看到。
廢棄礦區的優選
儘管泡桐目前在我市的種植規模不大,但其作為我國最重要的速生優質用材和生態防護樹種之一,在我國林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對我市礦區的生態修復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孫立祥告訴記者,自泡桐基因庫獲批省級林草種質資源庫項目以來,作為林場泡桐基因庫專案小組成員的他就多次和同事一起對部分廢棄銅礦山的植物進行調查,發現泡桐的長勢最好。在對多個泡桐品種進行取樣化驗后,他們認為泡桐不僅能在廢棄礦區快速生長,而且還能有效改良土壤,可作為礦山植被恢復的優選樹種。
關於泡桐在礦區修復方面的積極作用,我市林業高級工程師劉先虎也持相同觀點。作為一名從事林業工作數十年的科研人員,劉先虎不僅長期關注並推進泡桐研究工作,還曾全程參與了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科學研究所關於“礦山廢棄地植被恢復技術研究”“重金屬礦區土壤品質因數與抗逆固氮植物的耦合回應”兩項中央級公益性科研專案。他告訴記者,當時的野外調查顯示,泡桐同時具有耐旱、耐貧和耐銅毒害能力,具有較強的適生能力,是良好的銅礦廢棄地生態修復材料,能夠在尾礦區廢棄地中心地帶生長。
“泡桐具有極強的生態抗逆性和適應性,除了適用於廢棄礦山和退化土地的生態修復,在城市綠化、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方面也有很高的價值。”張平選表示,目前,林場正依託省級林草種質資源庫積極申報國家級種質資源庫,若能獲批,不僅能有效保護泡桐屬植物的遺傳類型,還對保護生物多樣性、修復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提升生態穩定性等具有重要價值。
所屬版面:綜合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