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的中國馬拉松運動:要速度還是要溫度?
更新于:2025-03-26 03:12:15

本文轉自:勞動報

  春暖花開,何不暢快開跑?進入3月份,全國各地各種類型的馬拉松賽事密集上演,有跑友調侃“週末兩眼一睜,全是馬拉松”。可以說,馬拉松路跑運動在過去迎來了“十年黃金發展期”。然而,如何實現馬拉松賽事的品質提升,成為擺在城市和行業面前的核心命題。

  眼下,當各地政府爭相將馬拉松視為城市名片時,賽事的運營、管理和服務卻屢屢傳出不和諧聲音。3月初的蘇州馬拉松賽,跑者在學校門口便溺;閬中馬拉松讓選手在寒風中凍得瑟瑟發抖,等了半個多小時都取不到自己存的包;前不久的南京半馬就變成了“寒馬”,主打“最美賽道”,賽后卻因接駁車運力不足導致數千人滯留;而諸如“套牌”“替跑”等現象,更是屢禁不止。

  這些亂象或許就是國內馬拉松路跑賽事“質”和“量”難以匹配的一個寫照。

  先說“量”的激增。2014年,全國只有51場馬拉松。當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頒布,自此,以馬拉松為代表的中國路跑運動迎來黃金十年。2025年中國田徑路跑協會工作會議透露,2024年,全國共舉辦各類路跑賽事749場,參賽人次達到704.86萬人。

  當廣大跑友從“沒比賽跑”,到“比賽挑花了眼”的時候,賽事主辦者的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中國田協數據顯示,像上海馬拉松、廈門馬拉松等頭部賽事報名中籤率低於15%,而三線以下城市賽事常現名額報不滿的情況。

  於是,一些比賽在策劃定位上就開始另闢蹊徑。曾經馬拉松補給是越簡單越高效越便捷,但近兩年,風向變了,國內不少馬拉松比賽開始拼食物的種類和數量,比如濟南馬拉松的烤肉,濟寧馬拉松的燒雞,青島馬拉松的蛤蜊啤酒兩件套以及成都馬拉松的缽缽雞和臘肉飯……像極了農村大席。

  這些賽事追求“網紅化”傳播點,寄希望於“出圈”,卻忽視賽事服務的基本邏輯——賽道的設置和保障、運動員的全過程服務等,從而導致了“質”的不高。

  在國際馬拉松路跑界,有響噹噹的波士頓、倫敦、柏林、芝加哥、紐約和東京這“六大滿貫”,代表了馬拉松運動的最高水準。水準高在哪裡?並不只是高水平選手多。在國際田聯認證的白金標賽事評估體系中,服務權重占評分標準的47%,可以說馬拉松比賽一半的工作重心還是必須聚焦於賽事本身,這和國內部分賽事仍將80%的預算投入在明星邀請和開幕式造勢,形成了鮮明對比。

  發令槍響,黃金萬兩。國家最新發佈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到,要深化線上線下、商旅文體健多業態消費融合,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將文體旅遊消費列為重點培育物件。地方政府敏銳捕捉到馬拉松“一賽帶多業”的乘數效應——參賽者的交通、住宿、餐飲消費構成完整產業鏈,“跑一場馬,愛一座城”早已是政府們心照不宣的潛臺詞。

  馬拉松提振消費的功力能否真正見效?帶動經濟效益的能量有多少?提升品質,避免賽事翻車是關鍵。除了對標國際標準,各馬拉松賽事主承辦,還要不斷培植專業化的運營隊伍和企業,持續提升專業辦賽力量,加強志願者和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畢竟,跑友反饋的賽事真實口碑,也會對地方城市帶來深遠影響。

  馬拉松賽事作為觀察城市發展的稜鏡,其品質躍遷之路,本質上是中國服務經濟轉型升級的微觀投射。唯有擺脫“重數量輕品質、重形式輕內容”的路徑依賴,方能在全民健身與消費升級的雙重浪潮中,跑出文體旅深度融合的加速度。  

  ■王衛朋

“票根經濟”正興起
“票根經濟”正興起
2025-03-26 06:05:29
提升泰安品牌知名度
提升泰安品牌知名度
2025-03-26 13: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