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3月21日訊(記者 敖玉連)仍處於繈褓期的外資公募們,掀起一番增資潮。
近期,聯博基金公告增資2億元,這是2023年3月公司核准成立以來的第三次增資,目前註冊資本金升至5億元。
聯博的增資並非孤例——貝萊德、富達、路博邁等外資公募自2021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均以平均每年一次的頻率增資,註冊資本普遍翻倍甚至數倍增長。
場地開支、人力開支、渠道開支,燒錢的地方太多。過去,基金行業是輕資產運作,低成本即可擴張,如今,“空麻袋背米”的時代或漸行漸遠。
聯博基金增資2億元,兩年三次增資
近日,聯博基金宣佈,公司的註冊資本由3億元人民幣增加至5億元,由母公司聯博香港全額出資,維持其100%持股比例不變。聯博基金稱,增資事宜已向監管機構、市場監督管理局辦理相應備案和變更登記手續。
聯博基金是一家外商獨資公募,聯博香港全資控股,初始註冊資本金為1億元。2023年3月,獲證監會核准設立,允許開展公募業務。成立以來,公司已經三次增加註冊資本金,2023年10月,為展業做準備首次增資,由1億元增至2億元;2024年5月,註冊資本金增至3億元,如今從更大手筆增資2億元。
做公募生意,規模是生死線。目前聯博基金僅有聯博智選混合型基金一隻產品,成立於2024年4月,2024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該產品收取管理費148萬元,其中73萬元作為尾傭分給管道,作為客戶維護費。2024年底規模1.6億元。
公司還有申報了一隻債基,聯博匯利債券基金,一隻股基,聯博智遠混合基金,前者已經獲批在等待發行中。聯博基金的投資策略是“量化模型+基本面研究”,搭建量化交易系統需要資金。天眼查顯示,公司2023年底有員工42人,人員薪酬也是一筆較大開支。
晨星(中國)高級分析師李一鳴向藍鯨新聞分析,基金公司增加註冊資本金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一個基金公司經營狀況良好,基金公司的增資行為可能更多偏向擴大經營,比如擴充投研團隊以及產品線;二是,如果基金公司財務上有壓力,那基金公司增資可能主要是用於補充資本實力,增強風險抵禦能力。
一次注資成永動機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2021年,外資公募在A股市場面世,除合資轉獨資公司外,新成立的六家外資公募,無一不增加註冊資本金,並且是屢次增資,以度過繈褓期。
貝萊德成立以來,四次增資,註冊資本金從最初的3億元人民幣逐步增加至12.5億元人民幣;富達五次增資,從0.3億美元增至1.82億美元;路博邁基金四次增資,從1.5億元增至5.5億元;施羅德基金從2.6億元增資到5.03億元;2024年4月展業的安聯基金把註冊資本一開始就壘高到3億元,9個月後還是增資了3億元。
場地開支、人力開支、渠道開支,次新公募燒錢的地方太多。
天眼查顯示,富達和貝萊德的員工人數分別達125、102人,遠多於同期成立的中資公募。儘管過去一年兩家規模大增,去年年底分別有70億、123億元的規模,但外資的渠道溢價能力較弱,主動權益基金的尾傭(客戶維護費)偏高,在45%-50%區間,收入有限。例如,貝萊德欣悅豐利,2024年上半年收管理費41.81萬元,其中20.88萬以客戶維護費的形式支付給了代銷管道。
不只是外資,中資公募也在密集增資。
開年以來,便有超過6家中資公募公告增資。3月12日,國新國證基金公告,股東國新資本為公司增資2.1億元,公司的註冊資本由2億元增加至4.1億元;3月11日,弘毅遠方基金公告也獲股東增資3000萬元,公司註冊資本升至3.8億元。
此外,年內增資的公募還包括: 新華基金(從2.18億元增至6.28億元)、紅土創新基金(增加1.5億元至5.5億元)、湘財基金(從3億元增至3.5億元),去年剛展業的蘇新基金增資方案已獲董事會通過,擬增資1.5億元。
根據《證券投資基金法》第十三條,公募基金公司成立時最低的註冊資本金為1億元,並且是實繳貨幣資本。不少公募選擇貼水注資,例如聯博基金、蘇新基金等。不過十幾年前“一次注資,公募成永動機”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