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保險靚麗業績背後的“雖然…但是…”
更新于:2025-03-26 02:29:28

作者:宋涵

顯示:全球財說

3月14日,港股上市險企友邦保險(01299. HK)率先發佈2024年報。整體看,在一輪輪回購下,友邦保險業績與股價的“詭異背離”還在持續。

2024年,友邦保險交出靚麗業績,隱憂仍藏背後。

純利雖然同比大增超8成,但是更多源於低基數;核心指標新業務價值雖然取得兩位數增長,但是增速卻現大幅下滑;所有報告分部新業務價值雖然均取得兩位數增長,但是區域分化明顯,主要依賴中國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友邦保險全資子公司友邦人壽正在經歷高管變陣,淨利潤止住下滑趨勢,可持續盈利能力仍值得關注。

靚麗業績背後的“雖然…但是…”

2024年,友邦保險值得“吹噓”的業績之一,便是稅後營運溢利。不論是在年報中,還是全年業績會議中,這組數位一直被突出顯示。

2024年,友邦保險實現稅後營運溢利為66.05億美元,同比增長約6.31%。這也基於2023年出現下滑後,才顯出上升較為明顯。

其實自2022年起,友邦保險稅後營運溢利也出現增長乏力,2021年至2023年,其稅後營運溢利分別為64.09億美元、64.21億美元、62.13億美元。若與2022年相比,2024年友邦保險稅後營運溢利僅能算是微漲,不足3%。

與此同時,友邦保險特意強調其每股稅後營運溢利為59.7美仙,同比上升12%。

此前友邦保險曾公佈一項優化資本管理政策,將每股稅後營運溢利自2023年至2026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目標定位9%-11%,以2024年表現來看,友邦保險表示實現目標進展順利。

雖然,每股稅後營運溢利的大幅提升,但這是基於友邦保險持續回購註銷股權,2024年初至年末其已發行普通股數量由113.99億股降至108.32億股。

回看2022年3月11日,友邦保險發佈公告表示,在未來三年透過於公開市場回購普通股向股東返還高達100億美元的資本。至2025年2月12日,友邦保險宣佈已通過場內回購完成總計14.09億股股份的回購,此次股份回購計劃的總價值約為120億美元。

雖然,友邦保險在年報中反覆強調年內通過派付股息和股份回購計劃向股東返還約65億美元,提升股東回報,但是在股價表現上卻差強人意。

2022年3月11日,友邦保險股價(前複權)為77.20港元/股,而至2025年2月12日公告日,其股價卻跌至51.70港元/股。

而後,友邦保險在發佈2024年全年業績的同時,宣佈開啟新一輪16億美元的股份回購,預期於2025年內完成,該回購金額低於市場及高盛預期的20億美元。

此外,其實對於友邦保險而言,純利表現數據更好,可為何其一直提及稅後營運溢利?

如果說,營運溢利代表公司主要商務活動的盈利能力,那麼純利則代表真實的收益能力。

2024年,友邦保險實現純利68.36億美元,同比增長81.62%。但這是此前兩年的業績低基數,2022年、2023年純利分別為33.31億美元、37.64億美元,調整前2022年的同比降幅則高達96.20%。

所以,將時間線拉長,2024年純利即便高增長,但較2021年時的74.27億美元,尚處於恢復期。

另一個關鍵點,就是保費及新業務價值。

2024年,雖然友邦保險保費規模、新業務價值有較大增長,總加權保費增長至413.98億美元、年化新保費開創新高,但是增速卻起伏不定且較上年明顯放緩。

2015年-2024年的十年間,友邦保險的年化新保費分別為39.91億美元、51.23億美元、60.92億美元、67.70億美元、65.85億美元、52.19億美元、56.47億美元、54.07億美元、76.50億美元、86.06億美元。

可以說,友邦保險在經歷高峰低谷后,正在進入新的爆發期,只是與2016年的爆發有所不同。

回看2016年數據,年化新保費的爆髮式增長主要源於中國香港提升帶動,彼時香港為22.94億美元,而中國內地僅為6.21億美元。

在看2024年,中國內地的年化新保費已達到21.68億美元,而香港地區則為26.09億美元,驅動力不再。上述兩個市場便佔到年化新保費的55.51%。

再看新業務價值,2024年友邦保險新業務價值達47.12億美元,同比增長16.81%,高盛表示略低於市場預期的48億美元,且第四季銷售額略低。雖然表現不俗,但縱向來看,友邦保險新業務價值增速遠不及2023年的30.47%。

同期,友邦保險新業務價值獲利率同比提升1.9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近3年該指標分別為57.0%、52.6%、54.5%,波動明顯。

細分來看,中國香港新業務價值為17.64億美元,中國內地同比增長20%至12.17億美元,兩地新業務價值佔整體規模比例為63.26%。

雖然,友邦保險一直強調自身是最大的泛亞地區獨立上市人壽保險集團,覆蓋18個市場,但是目前來看,仍嚴重依賴於中國香港和內地。

這也讓市場及投資者產生疑問,“中國內地是否具備增長持續性”?

友邦保險表示,自身別樹一幟的策略已成功滿足中產及富裕客戶的財務保障需求,並於2024年上半年在四川和湖北的三個主要城市開始分公司,代理管道新增招募增長達18%,活躍代理人增長9%,對於長期可持續性信心十足。

頻繁引入平安系高管背後的持續擴張

友邦人壽作為其在內地的全資子公司,亦是中國內地首家外資獨資人身保險公司,其經營情況備受市場關注。

近期,友邦人壽經歷了“分改子”後的首次高層變陣。

2024年11月,友邦保險宣告,李源祥卸任友邦人壽董事長一職,將繼續擔任友邦保險集團首席執行官兼總裁。

李源祥曾是友邦重金禮聘到友邦人壽出任“分改子”后的首任董事長,其最新薪酬高達9505.75萬元。

幾日後,友邦保險又一則人事任命披露,任命友邦人壽總經理張曉宇為友邦保險區域首席執行官,負責中國內地、韓國、越南業務。還將出任集團執行委員會成員,向李源祥彙報工作。

2025年1月,金融監管總局一紙批文下達,核准張曉宇出任友邦人壽董事長一職,靴子落地。

張曉宇是北美精算師出身,目前的職業生涯幾乎均是在友邦度過,見證了友邦人壽“分改子”,具有豐富的中國內地市場經驗。據悉,張曉宇升任董事長后,友邦人壽首席執行官職務將由平安人壽原總經理余巨集接任。

餘巨集是平安老將,也是平安人壽第一位女性總經理。1997年12月加入平安,曾任平安人壽董事長辦公室主任、副總經理,平安人壽總公司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等職務。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李源祥和餘巨集外,2024年友邦人壽還引進了2位“平安系”老將——谷剛和楊一辰,2人均被任命為友邦人壽副總經理。

友邦人壽之所以偏愛“平安系”高管。一是,看重其豐富的管理經驗和行業資源;二是,欲藉助平安高管提升公司治理水準,化解外資險企本土化難題。但換將如換刀,要承受新高管原有企業文化和管理風格對新公司形成的文化衝突,二者需要時間來磨合。

頻繁引入平安系高管,亦是友邦保險將內地市場視為長期目標的重要表現。

友邦人壽迅猛發展背後的理賠糾紛

友邦人壽自2020年“分改子”后,保險業務收入持續增長。2021年-2024年分別為453.30億元、510.37億元、607.61億元、718.37億元。

相較保費業務收入穩定增長,公司盈利變動極大,甚至出現過連續下滑局面。期間凈利分別為83.39億元、57.35億元、42.67億元、84.04億元。

友邦人壽保費增長、淨利波動,與其快速擴張不無關係。

“分改子”完成後,友邦人壽便開啟了機構擴張之路,由最初的北上廣深及江蘇5地展業,發展到業務範圍即將拓展到13個省市,只用了短短4年。2024年四季度,友邦人壽獲批於安徽、山東、重慶、浙江籌建分公司,並已相繼獲批准予開業。

機構擴張,不僅能帶來保費規模改觀,也會相應的使營運成本增加。

2024年,友邦保險中國內地費用率為6.9%高於香港的5.7%,中國內地營運溢利率為16.2%低於香港的20.1%。

值得注意的是,友邦人壽長期客戶定位是中高端人群,早期產品主要以高價值的長期儲蓄為主。而隨著市場偏好性價比較高的儲蓄型產品,公司新業務價值獲利率逐漸承壓。

市場壓力下,友邦人壽也在謀求產品結構轉型。

2024年友邦人壽產品結構由儲蓄產品向稅優退休產品轉變,將產品重新定價。目前市場低利率環境,分紅險脫穎而出。但產品結構轉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友邦人壽價值率何日能重回高峰還有待查驗。

同時,擺在管理層面前的除業績承壓外,友邦人壽的聲譽風險也在增大。

正值3.15關鍵時刻,友邦人壽卻陷“拒賠風波”,再次引發市場對“保險姓保”的質疑。

據該消費者稱,2022年為孩子購買了友邦人壽承保的重疾險,保額50萬元,年保費4632元。

今年2月,孩子因流感併發暴發性心肌炎離世。消費者向友邦人壽申請理賠時,被告知因不符合嚴重心肌炎條款,無法按重疾險進行理賠。

並給出了身故案例的賠償標準,“未滿18歲身故,賠付已交保費或現金價值較大者”,依此計算,該消費者僅能獲得1.38萬元的退還保費。

消費者無法接受上述方案,遂向律師求助。經過多日輿論發酵,雙方最終達成解決方案:友邦人壽全額賠付50萬元。

此外,《全球財說》注意到2024年友邦人壽履被監管點名。

2024年四季度,河南、廣東兩地監管局分別向友邦人壽河南分公司和廣東分公司下發了1項《風險提示函》和1項《信訪工作提示函》。同樣是這兩家分公司在2024年三季度時,已經各領取1項《監管函》和1項《監管談話》。

2024年一季度,監管總局向各人身險企下發《2023年度人身保險產品情況的通報》時,點名友邦人壽相關產品條款存在表述問題。

往往理賠問題的發生背後是“情理和法理”的纏繞。消費者專業知識缺乏,對晦澀難懂的保險條款選擇視若無睹,只想全額理賠。而保險公司依照合同條款行事,此外也不乏個別保險公司和行銷員存在“虛假宣傳”、保險業務能力欠缺等因素,就很容易引發投訴和糾紛。

需要監管、險企、消費者等多方聯動,避免陷入保險產品銷售和理賠“圈套”。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資訊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