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國的老齡化程度正在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意識到未來養老問題的嚴峻,不少人在考慮如何自己攢錢養老。
為更好應對養老這一社會問題,2022年11月,國家出臺了個人養老金制度,核心是鼓勵個人參與養老規劃,並給予一定的稅收補貼。
不過,由於該制度推出時間尚短,且養老產品形態較多,很多投資者都很茫然。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聊聊個人養老金。
什麼是個人養老金?
想瞭解個人養老基金,還得從個人養老金制度講起。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個人養老金與社保是不一樣的。社保指的是單位為員工繳納的社會保險,包含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以及工傷保險等。在繳夠年限、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個人就可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而個人養老金是政府政策支援、個人自願參加、市場化運營、實現養老保險補充功能的制度。它實行個人帳戶制,繳費完全由參加人個人承擔,自主選擇購買符合規定的儲蓄存款、理財產品、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產品,並可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
簡單來說,個人養老金就是對社保養老金的一種補充。我們可以在符合規定的商業銀行開設個人養老金帳戶,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上限為12000元。可以按月、分次或者按年度繳費,繳費額度按自然年度累計,次年重新計算,方式靈活。沒有繳費下限的規定,也沒有繳費年限的規定。
個人養老金採取遞延納稅優惠。在繳費環節,個人向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繳費,按照12000元/年的限額標準,在綜合所得或經營所得中據實扣除;在投資環節,計入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投資收益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在領取環節,個人領取的個人養老金不併入綜合所得,單獨按照3%的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這裡有讀者可能對這個稅收優惠政策比較模糊。我們以工薪階層為例,個人應納稅所得額=個人全年的收入總額-6萬元免征額-專項扣除(五險一金)-專項附加扣除(如贍養老人、租房、教育等),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張三的全年總收入是36萬元,繳納五險一金6萬元,贍養老人、租房等專項扣除是6萬元,那麼張三的應納稅所得額=36萬元-6萬元免征額-6萬元專項扣除-6萬元專項附加扣除=18萬元。
因此,張三實際需要繳納的個人所得稅=180000元*20%-16920元(個稅速算扣除數)=19080元。
如果張三繳納了12000元的個人養老金,那麼,張三的應納稅所得額就變成了36萬元-6萬元免征額-6萬元專項扣除-6萬元專項附加扣除-1.2萬個人養老金=16.8萬元。
所以,張三實際需要繳納的個人所得稅=168000元*20%-16920(個稅速算扣除數)=16680元。一年節稅2400元。
從下表我們可以看到,個人全年應納稅所得額越高,減稅就越多。
個人養老金除了節稅功能之外,還可以複利增值。
我們先來做個假設:目前張三的年齡是35歲,計劃25年後退休,繳納期內按照每年12000元個人養老金上限進行繳納。
持續繳納的錢如果按照5%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計算,再扣除領取環節繳納3%的稅收,猜猜看25年後最終能給他帶來多少財富呢?
答案是58.33萬元!這便是複利的價值。
個人養老金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斷繳,不會影響已投入的養老金整體回報。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繳納個人養老金后,參加人只有達到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出國(境)定居,或者具有其他符合國家規定的情形,才能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領取個人養老金。
如何選擇個人養老金投資品種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最終能領到多少個人養老金,除了與投資的年限有關外,更重要的便是養老產品的選擇了。
目前養老產品大體可以分為養老存款、養老理財、養老保險、養老基金這四類。
養老存款以投資定期存款為主;養老理財主要投資風險偏低的利率債、金融債等;養老保險則是跟市場上商業養老金形態和本質都一樣,退休后終身返現金流。這三類產品由於整體風險偏低,未來的收益也會較為有限,年化收益率預計很難突破5%。
對於可承受一定風險、希望未來可以獲取更多養老金的投資者,養老基金產品是一個選擇。
養老基金產品以FOF為主,FOF就是(funds of funds),投資標的主要是基金產品,就是我們常說的基金投資基金。
目前,養老FOF產品可以分成兩大類,目標日期型和目標風險型。
目標日期型產品的特點在於,購買產品初期會持有高比例的權益類資產,隨著目標退休日期的臨近,會逐漸降低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轉而為持有人配置更高比例偏固定收益類的產品,保證在目標日期到期時的收益厚度。
我們以公募基金“養老2050A”這類基金為例,這種基金基金設定的目標日期為2050年,目前投資標的以靈活配置型基金、被動指數型基金、偏股型基金、國際QDII基金等權益資產為主。隨著目標日期臨近,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預計將快速下降,是一個兼顧風險與收益的產品。
目標風險型產品則是不以目標日期作為約束,而是以風險偏好類型作為自己的產品核心約束,並按照對應風險偏好類型來長期配置資產的產品。
我們以公募基金中有“安康穩健養老目標一年持有期”之類的產品分析,名字中的“穩健”代表了該FOF的風險水準定位,“一年”代表最短持有期限,這類基金的持倉主要以純債、混合債、貨幣市場基金為主,配置的權益類資產極少。
目標風險型產品除穩健產品外,還有均衡/平衡和積極/進取等類型,不同風險定位的產品權益資產配置比例是不同的。我們可以通過基金的招募說明書,去瞭解它的具體風險水平和資產配置情況。
個人養老金很適合定投
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推出是一個重磅事件,它既可以幫我們合理避稅,又能管住我們的手,進行長期投資,在銀行儲備利率越來越低的情況下,購買養老產品,可能會成為未來的一個重要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購買個人養老金,實際上相當於進行定投(指在固定時間以固定金額購買某個基金產品)。
對於投資來講,有兩個巨大的難題,一是擇時,就是選擇在什麼時候買入,二是金額,就是一次買入多少。定投則比較完美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分散買入平滑了成本曲線,同時大幅降低了擇時煩惱。
以下圖為例,如果你分三期買入了3000元的某基金,基金凈值從1.5元下跌至0.5元,那麼,你最終可獲得3667份基金份額,平均成本為0.818元。
在基金凈值下跌時,定投可以以較低成本積累更多基金份額。當基金反彈時,由於平均成本相對較低,你就更容易實現盈利。
中信證券投資基金公眾號舉了一個例子,假如你的投資運很差,在2007年10月上證綜指位於6124點高位的時候開始了定投,那麼,這筆投資是否會一敗塗地?
從下圖可以看到,剛開始投資之旅一年,會虧損47%。可能不少人在此時已經選擇割肉退出。但是,如果再堅持定投一年呢?你會發現,雖然指數的反彈相較之前的高點很小,但因為我們不斷定投拉低成本價,這一部分反彈,卻帶來了近20%的收益。
這就是基金定投的魔力。
目前,市場上FOF養老基金近一年收益率整體表現並不那麼理想,主要原因是國內股票這類權益資產表現不佳所致。
根據Wind數據顯示,權益資產的估值目前已在歷史底部,因此,定投FOF養老基金,風險反而不高。
內容來源: 聰明投基者
作者:虛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