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日藥業創上市以來最差記錄:利潤暴跌九成,市值蒸發近七成
更新于:2025-03-26 12:39:08

2025年3月,紅日藥業(300026.SZ)發佈2024年年報業績快報:歸母凈利潤暴跌89.92%,僅為5105萬元,扣非凈利潤同比下滑超93%,創下公司上市以來的最差記錄。

要知道,這是一家曾靠中藥配方顆粒業務馳騁市場、登上創業板的“中藥明星股”。市值巔峰時期高達279億元,股價一度突破9.8元/股。而今,卻跌落谷底,2025年3月市值不足110億元,三年間蒸發近七成。

紅日藥業究竟經歷了什麼?其核心病灶何在?

紅日藥業的滑坡,始於2021年配方顆粒國家試點政策的終結。作為最早的6家中藥配方顆粒試點企業之一,紅日葯業憑藉政策壁壘,在該細分領域一度掌控半壁江山。然而,2021年政策放開,市場准入門檻驟降,當年就有60余家企業獲得生產資質,市場競爭從“寡頭壟斷”轉向“百企混戰”。

據財報數據,2023年紅日藥業配方顆粒及飲片板塊收入為29.23億元,同比下滑近13%;2024年下滑趨勢未止,毛利率持續走低,產品價格受集采衝擊出現“腰斬”。

河北、京津冀等地先後啟動中藥配方顆粒帶量採購,平均降價幅度高達50%以上,紅日藥業主力產品營收和利潤雙雙承壓。

海外市場“雷聲大雨點小”,國際化戰略落空

面對內捲加劇,紅日藥業曾寄望於“出海”突圍。然而現實卻並不理想。2020年海外收入尚達12.6億元,佔比近兩成;到2024年,僅為3.6億元,營收佔比萎縮至不足6%。

旗下被寄予厚望的超思電子——曾是血氧儀龍頭,全球市場份額一度超60%。如今卻也黯然失色,國際客戶流失嚴重。產品競爭力不足、品牌影響力薄弱、文化認知差異大,讓紅日藥業的“國際夢”日漸模糊。

數字化轉型雷聲大,研發投入“反向收縮”

紅日藥業自2021年啟動數字化戰略,試圖以智慧化製造與醫藥服務賦能新增長。

然而,轉型推進緩慢,核心系統難見成效。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研發支出僅為1.54億元,與2023年持平,較2022年還出現縮水。

這在競爭對手加碼智能製造、大模型研發的背景下,顯得尤為保守。

同時,公司數位化並未提升動銷能力,2024年前三季度凈現金流為-5.05億元,同比下滑超238%,經營性現金流持續為負,銷售端回款困難,財務壓力劇增。

高管震蕩頻繁,核心股東大幅減持

業務滑坡的同時,紅日藥業的管理層也頻現“人事地震”。創始人姚小青提前一年辭職,徹底卸任所有職務,自2023年以來,已有超10名高管相繼離任,管理穩定性遭到市場質疑,同時,姚小青及大通集團連續多輪減持,2024年再公告減持計劃2.56%,其持股比例將跌破10%。

股東撤退+高管變動 = 市場信心雪崩式下滑。

截至2025年3月21日,股價為3.63元/股,較2022年高點下跌超60%,市盈率依然高達213倍,資本市場用腳投票。

成本失控、庫存高企、現金吃緊:財務三重困境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存貨高達116億元,三年翻倍,周轉天數達1148天,遠高於五糧液、汾酒等頭部藥企。淨利潤連續三年下滑:從2021年6.85億 → 2022年3.89億 → 2023年2.94億 → 2024年僅5100萬。非經常性損益大幅減少(如政府補貼銳減80%),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

換句話說,營收減,利潤減,補貼也減,庫存升,負債升,公司正陷入典型的“三高一低”財務困局。

市場期待:是“陣痛出清”還是“由盛轉衰”?

紅日藥業仍具備一定潛力:擁有600+中藥配方顆粒產品,子公司康仁堂拿下澳洲TGA認證,具備出海基礎,醫療器械、智慧供應等新業務板塊尚有成長空間。

但在業績暴雷、管理動蕩、股東減持、品牌信任下滑等多重利空籠罩之下,其未來能否“復甦”,還需看新任董事長吳文元領導團隊的執行力與變革力。

紅日藥業用2024年“淨利潤暴跌九成”的殘酷事實,敲響了曾經依靠政策紅利“躺贏”的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警鐘。

面對更激烈的中藥產業洗牌、更嚴格的監管、更高的資本市場標準,這家創業板“老兵”能否實現鳳凰涅槃,已不再是戰略口號和豪言壯語能解決的問題。

逆境求生,從現在開始,只能靠硬實力和真轉型了。(內容來源|商業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