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換擋”AI
更新于:2025-03-27 15:27:59

3月25日,快手科技發佈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

財報顯示,快手全年營收達1269億元,同比增長11.8%。全年經調整凈利潤同比增長72.5%至177億元。業務方面,線上行銷服務和其他服務收入年同比增長率均超過20%,市場份額持續提高。

如今快手的業務結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從時間線上看其實是漸次成熟,從直播到商業化廣告,再到此前的電商。對這家公司的定義也經歷了Gif、短視頻社區到電商平台的轉變。

建立在內容社區基礎上的直播、商業化、電商業務逐漸成熟時,快手悄然在另一個“大基建”上發力——AI。

業績電話會上,快手釋放了其在AI方面的雄心:未來我們希望通過可靈AI,改造升級現有業務的同時,創造AI視頻內容生產的新賽道,進一步升級快手作為短視頻生產和消費社區的領先地位。過去一年,可靈在技術和商業潛力上保持著雙重優勢。

據廣發證券估算,快手平臺日均視頻上傳量超過4000萬條,考慮未來有10%/20%/30%的視頻可能採用AI生產,按目前可靈單條視頻的平均收費標準,其潛在年化收入為12億元、24億元和36億元。

技術持續保持領先,意味著快手距離AI的iPhone時刻越近。業務保持兩位數增長,則為AI業務提供了充分的戰略縱深。

快手AI十年路

在直播、電商一系列標籤下,外界很少把快手定位為一家純技術公司。

不過,翻開快手歷年財報會發現,在技術投入方面,這家公司屬於“馬拉松”式的選手。

從2019年到2024年,快手研發總開支約628億元,平均每年的技術研發投入在百億元以上。截至2023年底,快手共申請了1.17萬件國內外專利。自大模型爆發以來,快手不冒進,仍保持著一貫的持續性投入策略。

2023年至2024年,AI技術和產品高速發展的兩年內,其研發費用占收入比保持在9%-11%之內。其中2024年全年科研投入佔到總收入的10%,與騰訊同期研發費用佔比大致相當。

“一家以AI為核心要素的公司”,這是快手目前的自我定位。羅馬不是一天建成,AI這盤棋,快手已經下了十年。

一切要追溯到2015年,彼時的聯合創始人兼CEO宿華,為了更好地完善快手內容生態,組建了深度學習部門(DL組)。次年,該部門更名為多媒體理解組(MMU),涉及語音、文字、音樂等多種媒體形式,為快手AI能力走向多模態內容理解打下基礎。

2016年,對標Google X科技實驗室,快手組建了Y-Lab,探索最前沿和新奇的技術。隨後,Y-Lab更名為Y-Tech,目標從實驗室研究轉向了產品商業化閉環模式。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快手確立了“技術服務於業務”的核心邏輯,也影響到了後面對大模型的佈局。

持續性的投入積累之下,快手才得以在大模型噴涌之際迅速跟進。2023年被曝組建大模型研發團隊,不到一年,陸續發佈了“快意”“可圖”和“可靈”等主要大模型及產品。

在行業大談特談AGI的背景下,快手的“實用主義”路線顯得尤為特殊,遵從技術服務於業務的大方向,從一開始就探索大模型商業化。例如,在可靈AI應用里上線“AI試衣”功能,文生圖和視頻功能是為了向內容社區創作提供新素材。

經過光子星球梳理,目前快手AI矩陣已經初具規模。視頻生成大模型“可靈”、圖像生成大模型“可圖”、語言大模型“快意”和推薦大模型“ACT”共同構成了快手的AI技術底座。

在這基礎上,分化出兩種應用落地思路:一種把底座模型的某些單項能力拿出來升級老應用,比如快影的AI剪輯,快手直播間的智能推薦功能等。另一種思路是,延伸大模型能力直接上線新產品,典型如可靈AI應用和磁力引擎的四款AI行銷工具。

整體看下來,快手是一家會做取捨和接地氣兒的公司,權衡前沿技術和業務的緊密性,也把底座大模型的功能發揮到了最大化。

平常不顯山露水的快手,今年有七篇論文入選進了人工智慧領域頂會“AAAI 2025”。

我們也簡單扒了一下,快手現在主要的研究方向,大致聚焦在了“視頻+文本+語音”的多模態處理、推薦系統優化、大模型技術落地和Agent等方向。幾乎每篇技術論文研究都在試圖解決一個或多個業務問題,涉及電商視頻增強、視頻問答、AI電商推薦等。

Agent、RAG和大模型結合被運用到加速快手B端商業化中,所搭建的平臺實現了複雜業務邏輯自動化執行。其論文顯示,已經初具成效,“銷幫幫”智慧客服覆蓋42.8%銷售人員,機器人攔截率達78%,知識問答平均分提升70.68%。

AI正在重構快手

可靈將在接下來的很長時間內成為快手的商業化變數。

去年第四季度,視頻生成大模型可靈上線1.6版本,該版本提升了對運動、時序類動作、運鏡等文字描述的回應能力。

新版本在風格保持、畫面色彩、光影效果和細節表現等畫質有了顯著增強,讓可靈繼續保持全球領先的技術優勢事小,更重要的是能夠真正作為視頻內容生產者的“生產資料”。

去年年末,可靈上線了獨立應用,網頁+移動多入口將進一步擴大用戶規模。用戶增長的同時,可靈率先進行了商業化探索。事實上快手並不是AI變現的新手,而是“老司機”。早在2019年,快手AI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實踐已經完成了從實驗室研究到產品商業化的閉環模式升級。

可靈變現的路徑有兩條,一條是面向C端,以月卡、季卡、年卡三種梯度的訂閱制,或是以靈感值的充值模式收費。據瞭解,目前月均初具規模,這條路徑的特點是起量快。2024年下半年起,可靈開始與廣告、電商等公司合作,提供API服務,探索B端的變現可能。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整個AI行業都處於商業化早期,橫向對比來看,自去年開始貨幣化至今年2月,累計收入超過1億元人民幣,已是行業翹楚。

可靈目前所創造的直接收入顯然不可能讓快手起飛,目前大模型更大的價值在於提升社區交互與增加商業化效率。

截至去年第四季度,快手主站的日活與月活、時長繼續保持了高位增長,其中日活使用者日均使用時長同比增長5.8%,達到125.6分鐘。大模型增強了平臺對短視頻、直播、評論、使用者趣味的理解,從而高效、精準命中使用者需求。

在完全釋放AI價值之前,常態化運營手段仍然是確保平臺湧現優質創作者的基石。去年年末,內容創作者大冰的爆火,以及快手聯合安萬秦腔劇團的線上巡演、線下演出,證明瞭短視頻社區既能建立情感連接,而且還能承載起諸如非遺等潮流。

商業化是目前AI改造值得關注的業務板塊。去年全年,快手線上行銷服務收入同比增長20.1%,至724億元,其中第四季度線上行銷收入首次突破200億元,達到206億元,這意味著快手從國內互聯網公司廣告收入從第六位升至第五。AI與外迴圈是拉動快手這部分收入增長的兩大引擎。

在部分商業場景中,大模型以生產資料的形式,提升效率。程一笑在業績電話會上提到,根據快手內部測試,AI大模型預計可以把客戶的短視頻行銷素材之作成本降低60%-70%。

財報顯示,截至去年第四季度,AIGC營銷素材日均消耗超過3000萬元。外迴圈方面,受短劇、小遊戲、小說等在內的內容營銷消費的正向影響,例如第三季度跑通的IAA(應用內廣告短劇模式)還在持續釋放增量。

此外,去年年末是互聯網廣告行銷工具反覆運算的大年,快手也不例外。快手UAX全自動投放解決方案包括智慧創意優化、精準定向策略、動態出價管理、數據驅動決策等四個模組,在完成由規則決策到模型化決策的升級后,UAX的消耗佔外迴圈總消耗的比例提升到了55%。

作為快手最近成熟的業務板塊,電商在大促所在的第四季度中,泛貨架顯然是當下最主要的驅動力,財報顯示,泛貨架GMV持續超大盤增長,貢獻總電商GMV的三成。

AI對於電商的改造也在徐徐推開。消費者一側,已在達人直播間跑通了“AI試衣間”工具的整體路徑,並實現了個人化的AI導購。達人與商家側,“智慧講品”工具整合了智能推薦商品與智慧生成話術的智慧開播功能。

AI驅動三步曲

大模型的機會降臨后,作為賽道的老牌玩家無一例外都要回答三個問題:AI如何重塑舊業務?AI將創造哪些新價值?基於此,未來新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當下快手AI驅動就處於第一階段,該階段的重要任務便是改造,利用AI提升行銷、電商交易和內容創作的效率。在很多玩家特別是大公司All in AI,選擇齊頭並進發展技術的時候,快手率先抓住了機會,完成了在文生視頻領域的單點技術突破。

目前,快手可靈AI在AI視頻領域佔據了三點優勢。

在上線時間和反覆運算速度上都保持一定的先發優勢。OpenAI的Sora模型是2024年2月上線;Google在2024年5月發佈了Veo模型,12月反覆運算至Veo 2;快手可靈在2024年6月上線,12月反覆運算至1.6版本;MiniMax旗下的T2V-01在近期才發佈。

效果上,可靈的精確控制和物理邏輯一致性超過了同期競品。根據第三方平臺artificialanalaysis.ai公佈的實時使用者盲測排名,可靈1.5Pro版本模型與Google Veo 2佔據全球前兩名的位置,為國內視頻生成大模型第一名。

技術領先和大公司優勢疊加,讓可靈從誕生起就走上了普惠的產品路線。視頻生成的收費對比來看,目前快手可靈單條視頻的平均收費在1元左右,高質量視頻價格在2-3.5元,遠低於市場2.9-4.5元的價格。

上述提到的優勢,短期給快手帶來了流量和產品口碑,長期將有望突破現有短視頻創作瓶頸,驅動內容生產與業務的變革。

快手董事長兼CEO程一笑在電話會表示:“可靈正在成為AI時代視頻創作的新基礎設施,作為面向PGC或PUGC創作者的圖像及視頻素材工具,賦能創作者高效創作內容。之後可靈AI將朝著面向普通創作者的視頻敘事工具演化,以真實影像級的視頻生成能力,助力普通人講好視覺故事,應用生成式AI作為導演,並激發AIGC內容的生產、消費與互動,實現商業化場景的大規模應用”。

廣發證券認為,可靈當前的賦能在於降低視頻內容的創作門檻,可以將人無限的想像和創意通過AI生成,而不受現實中創作場地、環境等條件的限制,儲備的是內容創作提效的技術力。

參照快手的原始用戶積累,即來自於早期作為Gif工具類應用時沉澱下來的動圖愛好和創作者,可靈在持續保持技術能力領先的狀態下,有望為轉型AI時代下的社區積累高潛使用者。同時AI創作工具賦能內容創作,創作門檻進一步降低,用戶互動和分發積極性提升,社區留存和粘性提升。

內容創作的天花板被打破后,隨之帶來的是重新釋放的商業化空間。

快手透露,自可靈AI開始商業化變現至2025年2月,可靈AI的累計營業收入已經超過人民幣1億元,預計在2025年可靈AI將實現收入的跨越式增長。

昨晚的電話會上,快手估算,整個全球的視頻製作產業鏈的規模約有1200億美金,包括電影、動畫片、短劇、廣告等等行業,未來市場前景非常可觀。

打個比方,AI視頻工具是炊具,生成的內容是炒好的菜,端上桌總得有食客來消費,內容社區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包括MiniMax、愛詩科技在內的很多AI視頻玩家都試圖把使用者留在創作平臺上,但由於缺乏快手這類公司的成熟生態和豐富場景,往往淪為了AI的“搬運工”。

展望未來的商業化,AI視頻或許可以單獨開闢一個賽道,沉澱後形成新的內容社區。

社區需要大量的內容供給,初期的創作者作為種子使用者,通過優質內容來吸引新的入駐使用者。種子使用者可以與快手達成合作,類似於接商單的商業模式,快手提供優惠的API,給予流量和廣告分成的獎勵,創作者則根據要求交付優秀的內容作品。

AI工具和內容創作消費未來還有諸多的可能性,在快手身上,或許已經能找到一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