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該如何科學做好篩查?
更新于:2025-03-26 02:55:15

清晨六點,47歲計程車司機張師傅像往常一樣準備出車,突然感到一陣頭暈目眩,右手也有些發麻。他以為只是熬夜疲勞,休息休息就好了,在女兒的堅持下,去醫院做了檢查。頸部血管超聲報告顯示:他的左側頸動脈分叉處有一個7.2×2.0mm的混合回聲斑塊,超聲造影提示斑塊不穩定,這是一個隨時可能破裂的“不定時炸彈”。醫生根據超聲結果、血液指標和頭顱磁共振(MRI)判斷,張師傅此時已發生輕度腦梗。

上述不是影視劇裡的情節,而是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真實案例。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數據統計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頸動脈斑塊檢出率高達36.2%,像張師傅這樣因“無癥狀”而忽視篩查的人不在少數。心腦血管疾病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病變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癥狀,卻可能在血管狹窄率達75%以上時突然引爆腦梗或心梗。

如果把人體血管比作高速公路,心臟是核心樞紐,腦血管是終點服務站,頸動脈則是連接二者的“主幹道”。一次科學的篩查,就像給血管做“交通稽查”:既能發現“違規佔道”(堵塞血管)的動脈斑塊,也能預警“道路塌方”(斑塊破裂脫落)風險。然而,面對心電圖、超聲、CTA等十余種檢查專案,人們常陷入困惑:該從何查起?查不到位怎麼辦?會不會過度檢查?

作為超聲醫生,我想告訴大家:檢查的關鍵在於分層管理。

接下來我為大家進行一次詳細解讀:如何用“超聲看斑塊、CTA查冠脈、MRI識梗死”,構建心腦血管疾病的立體防禦網。

一、腦血管檢查:警惕腦梗風險

腦血管是為大腦供氧、供能的“生命通道”,一旦堵塞或破裂,輕則頭痛頭暈,重則突發腦梗。篩查需分兩步走——初篩明確風險,精準檢查揪出“真兇”。

1、初篩檢查(無癥狀/高危人群)

(1)頸部血管超聲(側重腦供血路徑)——腦供血的“第一道安檢”

超聲能清晰顯示頸動脈內膜厚度、斑塊大小和性質,能夠發現不穩定斑塊(易脫落堵塞遠端小動脈)或較大斑塊導致血管狹窄(易堵塞動脈主幹),動脈狹窄率>70%時腦缺血風險明顯增加,可酌情置入支架。

適用人群:40歲以上人群、三高人群、長期吸煙者。

(2)經顱多普勒(TCD)——監測腦血流的“雷達”

通過顳窗探測顱內動脈,實時顯示供腦動脈的血流。若發現大腦中動脈狹窄,需警惕腦缺血;若監測到微栓子信號(如同血管內“飄過的小雪花”),預示血栓脫落風險,有引起腦梗死的可能。

注意:約15%人群因顱骨過厚無法檢測,需結合其他檢查。

2、精準檢查(有症狀/初篩異常)

(1)頭頸CTA/MRA——給腦血管做“高清地圖”

CTA注射造影劑后,能清晰顯示從主動脈弓到顱內細小分支的狹窄或動脈瘤(血管壁“鼓包”);MRA無需造影劑,但對鈣化斑塊敏感度較低。二者聯合可評估顱內動脈粥樣硬化負荷。

(2)腦血管造影(DSA)——診斷的“金標準”

雖需穿刺股動脈,但能動態觀察血流,精確診斷煙霧病(一種腦血管畸形)、動脈夾層等疑難病。適用於腦梗急性期取栓前評估,或腦出血查找動脈破裂處。

注意:CTA與DSA輻射量較大,孕婦和兒童首選MRA。

二、頸部血管檢查:全身血管的“晴雨錶”

頸部血管位置淺表易於探查,又是大血管,地位重要,因此成為觀察全身動脈健康的“視窗”。頸動脈斑塊不僅是腦梗的“罪魁禍首”,更是冠心病、高血脂的預警信號。科學篩查需從“看結構”深入到“探成分”。

1、初篩檢查

頸動脈超聲(側重全身血管視窗)——血管健康的“高清攝像機”

查什麼?血管內膜情況,是否有斑塊;初步判斷斑塊穩定性:低回聲、不均質斑塊(軟斑塊,脂質核心大)易破裂,大範圍鈣化的強回聲斑塊(硬斑塊)相對穩定。

2、深入檢查

(1)超聲造影(CEUS)——評估斑塊穩定性的“探照燈”

注射微泡造影劑后,若斑塊內發現新生血管形成(炎症活躍),提示斑塊易破裂,腦梗風險顯著增加。

(2)頸動脈管壁MRI——斑塊成分的“顯微鏡”

能夠識別斑塊內出血、脂質核心,更準確地預測卒中風險。適用於超聲發現軟斑塊但癥狀不典型者。

注意:超聲測量數值有一定誤差,動態隨訪比單次數據更重要噢!

三、心臟檢查:從結構到功能全覆蓋

心臟是人體的“動力泵”,既要保證電路系統(心電傳導)穩定,又要維持水路系統(冠脈供血)通暢。科學篩查需兼顧結構與功能,層層遞進鎖定風險。

1、基礎篩查“兩件套”

(1)心電圖——心臟的“電路檢測儀”

幾分鐘內捕捉心律失常(如房顫)、心肌缺血(ST段或T波改變)。但靜態心電圖可能漏診部分心律失常,需結合動態心電圖(24小時監測)。

(2)心臟超聲——心臟結構的“透視眼”

核心功能:測心腔大小(過大或過小都不正常噢);查瓣膜狹窄或反流(一旦達到重度狹窄或反流,可能要考慮手術治療);算射血分數(評價心功能最常用的指標)

特殊應用:右心聲學造影可識別心內右向左分流,採用封堵術可改善偏頭痛、降低腦梗死風險。

2、精準評估手段

(1)冠脈CTA——冠脈的“雷達”

注射造影劑后三維重建血管,可識別“脂質斑塊”。敏感度達95%,但心率快可能影響成像。

(2)心臟MRI——心肌的“顯微鏡”

延遲強化掃描能發現5mm以上的心肌纖維化,對心肌澱粉樣變、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診斷具有不可替代性。

(3)冠脈造影——血運重建的“導航”

直接顯示血管狹窄程度(一般>70%需考慮置入支架),但約0.1%可能出現血管穿孔、造影劑腎病等併發症。

四、檢查策略分層建議(根據風險等級選擇)

五、檢查注意事項

1、空腹要求:血糖血脂、冠脈CTA需禁食;

2、檢查順序:先無創(超聲/心電圖),後有創(超聲造影/CTA);

3、報告管理:建議保留影像資料,建立個人血管檔案。

腦、頸、心三者並不是互不相干,而是緊密聯繫、相互影響,一方出現問題,另外兩方可能是問題的原因,也可能成為結果。例如:頭暈且TCD發現微栓子信號者,需排查房顫引起的隱匿性卒中(腦部的癥狀源於心臟疾病)。

在技術路線選擇上,需注意各影像學技術的局限性,充分利用不同檢查手段的協同效應,揚長避短。例如,頸動脈超聲對血管狹窄程度的評估存在約10%的誤差,此時結合CTA可以使狹窄分級更準確;頸動脈超聲發現的低回聲斑塊(俗稱“軟斑”),可通過超聲造影檢測斑塊內新生血管,同時利用MRI判斷斑塊內是否存在脂質核心,多角度評估斑塊的穩定性,從而更準確地預測斑塊破裂風險。這種多模態評估方式能有效區分需要藥物或者手術干預的人群,最大限度避免漏診。

在構建分層篩查體系時,應同時建立動態監測機制。以頸動脈斑塊管理為例,常規超聲發現厚度≤2mm且穩定的斑塊,建議每年超聲隨訪;厚度>2mm或存在潰瘍征象者,建議定期複查超聲造影,酌情行MRI檢查明確斑塊成分;若斑塊內出血體積>20%或脂質核心體積>40%,需啟動強化降脂治療,並定期複查頸動脈超聲和超聲造影(《中國頸動脈狹窄診治指南》)。這種階梯式管理方法既能避免過度醫療,又能及時捕捉病情進展。

正如張師傅的案例給予我們的警示,心腦血管疾病的進程漫長而隱匿,一旦出現癥狀,可能發生較嚴重的事件(腦梗或心梗等),因此這類疾病重在預防。醫療機構通過構建分層篩查的防禦體系,幫助群眾建立終身管理的意識,讓“沉默”的病變無所遁形。

最後要告訴大家,心腦血管疾病防大於治,科學篩查能夠有效預防此類疾病。大家要記住:40歲開始關注頸動脈,50歲重視冠脈評估,出現癥狀早查頭頸部CTA。用好現代影像技術,讓血管健康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