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4年逾八萬逝者骨灰撒向大海,將探索更多海葬服務模式
更新于:2025-04-05 11:40:03

清明時節思故人。4月3日,上海濱海古園3號門廣場汽笛長鳴,以一場跨越34載的致敬儀式,拉開“上海海葬34周年紀念活動暨海葬文化周”序幕。

上海市民政部門介紹,自1991年首次開展海葬活動以來,上海已累計護送80247位逝者骨灰撒向大海,服務家庭超31萬戶,成為全國海葬數量最多、服務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此次活動的開展,也標誌著上海海葬服務進入“常態宣傳、全市覆蓋、多元服務”的新階段。

4月3日,市民向海葬逝者敬獻鮮花。本文圖片均為 主辦方 供圖

上海市殯儀服務中心副主任魏超告訴記者,上海的海葬撒海量從1991年的每年200多具,一路上升到如今的一年8000多具,目前,選擇海葬的比例佔到全市總體安葬數量的7%。自1991年以來,上海海葬的政策體系也不斷優化,從服務物件、服務範圍、補貼標準、申辦流程及資金使用等方面給予海葬發展有力的支撐。

魏超介紹,殯葬服務中心也正在探索一種新的服務模式,即陸地告別和海上委託代撒相結合,“我們發現有一部分海葬家屬因為身體原因、時間衝突等,不能親自過來,所以我們希望為這部分家屬服務。”魏超介紹,在海上委託代撒的過程中,將保證有全程錄音、錄像等,也提供照片和紀念物品,以期更好地服務市民。

清明期間,海葬逝者家屬在“樹”說思念紀念林懸掛思念彩帶。

日,上海海葬工作服務聯盟裝置啟動,標誌著上海首次實現海葬服務網路在全市殯儀館貫通。今後,市民可以通過“隨申辦·身故一件事”預約海葬,還可通過“白事熱線”962840、“上海海葬”公眾號預約登記,更可在全市15家殯儀館諮詢瞭解和辦理海葬服務,形成“線上+線下”多元推廣模式。海葬工作服務聯盟成員上海市奉賢區殯儀館代表介紹,後續將常態化開展海葬宣傳,在窗口落實“首問責任制”大力推廣海葬等生態葬式,配合開展陸地告別儀式創新海葬服務,開放生命文化教育資源宣傳海葬文化,以大力支援海葬服務工作。

紀念活動現場還發佈了“海葬逝者人生故事保存計劃”。該計劃將每年整理收集一批上海海葬逝者的人生故事,進行結集出版,留存海葬逝者獨特的人生文化記憶。活動方介紹,開展這一計劃不僅是為了緬懷和記錄那些選擇海葬的逝者,更是一場“生命的對話”。為家屬提供一種更持久的紀念方式,讓思念有處可棲;為城市構建一座精神檔案,讓海葬從一種生態選擇升華為一個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