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潛伏在多種疾病背後的“隱形推手”
更新于:2025-03-26 04:41:43

本文轉自:衡陽日報

小心潛伏在多種疾病背後的“隱形推手”

市第三人民醫院結核二科主任陳文明為你揭秘結核病的共生疾病鏈

  ■衡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嘉林

    專家簡介:

  陳文明,市第三人民醫院結核二科主任,主任醫師,擅長糖尿病合併結核病的診斷和治療、非結核分枝桿菌(NTM)肺病鑒別。從事結核病臨床醫療、科研、防治等工作30年。北京結核病診療技術創新聯盟會員,湖南省結核病控制專業委員會感染控制學組委員會委員, 衡陽市傳染病及結核病專業委員會委員,衡陽市醫學會呼吸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3月24日是第30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今年的全球主題是“Yes! We Can End TB: Commit, Invest, Deliver”(是的!我們可以終結結核病流行:承諾、投入、行動),我國則提出“全面行動、全力投入、全民參與、終結結核”的號召。

  結核病,這一古老的傳染病,長期被視為單一病原體(結核分枝桿菌)引發的疾病。然而,現代醫學揭示,它更像一位“社交高手”,常與多種疾病結伴而行,形成複雜的共生關係,成為潛伏在多種疾病背後的“隱形推手”,加重患者負擔並增加治療難度。

  近日,市第三人民醫院結核二科主任陳文明為市民撥開迷霧,認識結核病背後隱藏的“疾病社交網路”。

  糖尿病與結核病,小心這場危險的“雙向奔赴”

  “研究顯示,全球10個糖尿病發病率高的國家中有8個為結核病高負擔國家。結核病與糖尿病的雙重負擔,很可能帶來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陳文明指出,根據病因分析,成人結核病發病者中大約15%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因此,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需更重視結核病與糖尿病共病的治療管理,做好雙向篩查,提高警惕,及時發現,及時治療。

  陳文明介紹,糖尿病屬於內分泌疾病,結核病則屬於感染疾病。然而,這兩種疾病卻如同一對“難兄難弟”,結核病作為感染因素可加重糖尿病,並誘發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併發症,反之,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又是感染結核病的高危人群。

  對於如何及時發現這對“難兄難弟”,陳文明直言:“結核病與糖尿病共病的雙向篩查很重要!”其一,在結核病患者中進行糖尿病的篩查,可早期發現糖尿病並給予最佳治療和健康教育,加強臨床用藥和治療監測,改善結核病治療效果,降低結核病復發的風險。陳文明推薦成人活動性結核病患者都應進行糖尿病篩查,尤其對於40歲以上、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既往存在臨床前期糖尿病、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有巨大胎兒生育史者。

  其二,從糖尿病患者中發現結核病,可早期識別結核病癥狀,及時診斷和治療,減少結核病在醫療機構和社區中傳播。凡是出現咳嗽2—3周以上、發熱、盜汗或不明原因體質量減輕的糖尿病患者,應高度懷疑是否患有結核病,並將其轉診至定點醫療機構的結核病門診做進一步排查。

  針對結核病,可採取利福平敏感結核病治療方案,即按照6個月標準抗結核化療方案進行治療。同時,對於有耐葯風險的患者,需要在治療前進行葯敏試驗以判斷耐葯情況。針對糖尿病的治療,需根據糖尿病的分型進行對症治療,Ⅰ型患者需終身胰島素治療以維持生命,推薦儘早使用強化胰島素治療方案,胰島素劑量設定及調整應高度個體化,應盡量避免胰島素治療過程中發生低血糖;Ⅱ型糖尿病患者治療藥品有胰島素和多種口服降糖葯,根據病人血糖水準及耐受性個體化選擇藥物。

  愛滋病與結核病,成為免疫崩塌下的“致命聯盟”

  愛滋病與結核病,一個是病毒性疾病,一個是細菌性疾病,看似是兩種並沒有什麼關聯的疾病,卻是關係密切的“致命聯盟”。一旦發生愛滋病與結核病的雙重感染,兩者將相互促進,加速患者疾病的進展。結核病的免疫反應可以加劇HIV在體內的複製和感染進程,而HIV感染又削弱了機體對結核病的免疫控制,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種雙重感染不僅增加了治療的難度,也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死亡風險。

  今年53歲的王先生前年經歷了一次高危性行為,未採取防護措施,不幸感染了愛滋病,常常忘服漏服抗病毒藥物。一年前他反覆發熱,並感乏力、納差,遂至當地醫院就診,經過治療,發熱暫時控制住了,食慾也稍有好轉,但人仍疲乏無力,體重緩慢下降,王先生沒有引起重視。直到去年11月初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嘔吐才來到市第三人民醫院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可能感染了肺結核。入院后經過完善相關檢查王先生最終被確診患有愛滋病、繼發性肺結核、結核性腦膜炎、淋巴結核。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治療,王先生的發熱、乏力、嘔吐等癥狀逐漸緩解。

  陳文明介紹,愛滋病病毒(HIV)通過攻擊人體的免疫細胞,尤其是CD4+T細胞,導致免疫力極度下降。這使得HIV感染者更容易感染結核分枝桿菌(MTB),並且一旦感染,發展為活動性結核病的風險顯著增加。據統計,HIV陰性者感染結核分枝桿菌后,一生中有5%~10%的機會發生結核病,而 HIV陽性患者感染結核分枝桿菌后,一生中有50%的機會發生結核病,且血液中CD4+T細胞數量處於低水平的時間越長,結核病患病風險就會越大。

  他提醒道,結核病患者應潔身自好,避免不潔性行為,不吸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與他人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鬚刀等個人用品。HIV感染者建議開展結核病主動篩查,在平時的生活中如果出現咳嗽、咳痰、乏力、發熱等可疑結核病癥狀時應及時前往醫院進行結核病的檢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以顯著降低致死率並提高患者的生存品質。

  早篩早治

  解除“共生”威脅

  當結核桿菌悄然潛伏於人體,它不僅是獨立的病原體,更可能成為喚醒其他疾病的“潘朵拉魔盒”。除了糖尿病與愛滋病,結核病還常常與肺癌、矽肺、哮喘等疾病共生存在。

  面對這種多維健康威脅,陳文明提出“五維攻堅”策略。其一是精準篩查,建立糖尿病—結核雙向篩查機制,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1次胸部CT檢查,結核患者同步監測血糖及CD4+T淋巴細胞計數。其二是治療優化,糖尿病合併結核需優先控制血糖(目標HbA1c<7%),抗結核療程延長至12—18個月;HIV/結核共病患者啟動ART抗病毒與抗結核治療的時間間隔需壓縮至2周內。其三是做到多學科聯防,組建“感染—呼吸—內分泌—免疫”MDT團隊,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對矽肺患者實施“防塵—抗纖—免疫重建”三階管理。其四是結核病預防,卡介苗接種和推廣結核病預防性治療(如3HR方案),對哮喘患者慎用利福平類藥物,改用氟喹諾酮類替代方案。其五是行為賦能,生活中養成佩戴口罩的好習慣,避免密閉空間聚集,降低結核傳播風險。

  結核病與其他疾病的共生,是公共衛生領域的複雜挑戰。陳文明提醒,只有當我們將防控視野從單一疾病擴展到疾病網路,構建“篩查—治療—康復—預防”的全週期管理閉環,才能真正打破“感染—免疫失衡—共病惡化”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