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膊教授”客廳篩麥子火了,被讚“飯碗的保護神”,他說:最感謝妻子
更新于:2025-03-26 02:31:22

在堆滿麥穗的客廳里,一位赤膊“老農”正在用簸箕篩選著麥子……

點擊播放 GIF

前段時間,一段視頻在網路上迅速走紅,讓人們認識了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和小麥研究所所長王林生。

陽臺是麥地,客廳是麥場,起早貪黑地下地播種、收割,光著膀子篩選麥種到深夜……這份執著與堅持,王林生已持續了近40年。

在田間與講台間來回穿梭,從耕種收穫到小麥新品種“科大1026”通過國家審訂,並在河南、陝西、安徽、江蘇等地大量種植。

被譽為“麥場教授”的他坦言所有堅持與成就,都與一直溫柔又堅定地陪在自己身邊的妻子——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育種團隊成員、中國作物學會會員張雅莉息息相關……

01

夫唱婦隨:你想做什麼,我都支援

2024年11月18日淩晨5:00,啟明星還在天上眨著眼,王林生就早早地起了床。等他輕手輕腳從衛生間出來,張雅莉已經在門口等著他了。

“你的腿還沒好利索,不能去。”張雅莉沒有理會,先王林生一步走出了房門。她走得很快,以此證明自己的腿並無大礙。

小汽車飛也似地往郊外的試驗田馳去,張雅莉側過臉打量著開車的王林生,36年來陪他一起追逐小麥研究夢的往事如電影般浮現在眼前。她忍不住哼唱起兩個人都喜歡的那首歌:“今夜微風輕送,把我的心吹動。多少塵封的往日情重回到我心中……”

1965年,王林生生於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一個普通農家。兒時每天都是紅薯面、窩窩頭輪換著吃,只有到了大年初一,王林生才能吃上一頓夢寐以求的白面饃。

上高中時,他忍不住問父母,為啥不多種麥子,這樣就能天天吃白面饃了。父親說:“麥子種得不少,但產量一直上不來……”那一刻,王林生決心報考農學專業,找到讓麥子高產的辦法,讓父母和鄉親們頓頓都能吃上白麵饃。

懷著這樣的夢想,王林生考上了豫西農專。入校不久他就戀愛了,女友張雅莉是他的高中同學。他踏實能幹、上進心強,但不愛說話,每次約會都說到自己想讓麥子增收的大夢想,換成別的女孩早就離開了,但張雅莉覺得王林生有夢想更有擔當,值得她攜手一生。

1989年清明節,王林生騎自行車載著懷孕的妻子去郊外踏青,車在鄉村小道上左轉右轉,轉到一大片綠油油的麥田前時,他突然剎住了車。“不是來看花嗎?這裡哪有花?”張雅莉問。王林生笑道:“帶你來看看麥田,好看不?麥子也會開花,不過要等到暮春時節……”

一株株麥苗在春風中輕舞飛揚,像一根根細嫩的綠絲帶,綿延在廣袤的田野上。抬頭看到王林生興奮的目光,想起平時他經常跟自己聊起“想培育高產優質小麥”的夢想,張雅莉挽起他的胳膊朝麥田大步走去。

“你想做什麼,我都支援。”那天晚上,王林生說想弄塊試驗田種麥子時,張雅莉不僅答應了,還把她準備用來種杜鵑和矮牽牛的幾個花盆翻出來,王林生心領神會地拿出麥種。那天晚上,兩人在小小的陽臺上忙了一整晚,一個“微型麥場”誕生了。“這是我們送給即將出生的孩子的夢想樂園。”

陽臺花盆裡的麥子發了芽,蔥蔥鬱鬱,長勢喜人,張雅莉又把自己種著紅玫瑰的花盆也騰了出來。出苗、分蘖、返青、挑旗和抽穗……小麥每一時期的變化,張雅莉都細心記錄下來。

兒子一天天長大,一直用來種麥子的陽臺,得騰出來給孩子作為玩樂區,王林生決定把試驗田由室內轉向室外,張雅莉二話不說就支援。1990年,她拿出兩人所有積蓄,説明丈夫在洛陽市偃師區的農村租了幾畝空地種麥子。

從那以後,王林生一年中有半年時間都扎在地裡。霜降時,把每一粒試驗種子單粒點播;夏收時,把麥子一株一株地拔下來,再手工脫粒,中間成長的過程也不能落下。王林生隔三岔五就要下田觀察,記錄生長情況。

問他累嗎?王林生答非所問,說這麼多年很愧對妻子。“孩子小時候,她要照顧陪伴孩子;孩子長大上學了,她有空兒就會陪我下地幹活兒……”大學本來就學農業學的她,對小麥育種也有了更濃厚的興趣。

02

愛你所愛:有意義的大事一起做

2017年5月底的一天,王林生夫婦一大早就去地里收麥。麥田四周沒有樹蔭,正午的陽光火熱難當,王林生讓張雅莉找個陰涼的地方休息一會兒。她把早被汗水浸透的衣袖和褲腿往上挽了挽,說:“不忍心讓你一個人幹。”

隔了一會兒,張雅莉突然感到右小腿一陣刺痛,原來剛割過的麥茬如刀尖一般鋒利,把她的腿割了一道深深的口子。王林生要帶她去醫院,張雅莉擺擺手,說:“我用布條包紮一下,咱忙完了再去醫院。”

這一忙,兩人都忘了這件事。等到把最後一批麥子材料裝進車裡時,天已經黑了,張雅莉這才發現腿部傷口紅腫發炎,疼痛難忍。王林生趕緊扶她上車,急匆匆朝醫院奔去。

“小麥比生命還重要嗎?再晚來一會兒,可能連命都沒了!”醫生的話讓王林生愧疚不已。原來張雅莉被割破的傷口發炎了,炎症順著血管兒往上,已經感染到膝蓋了。

多年來,王林生和張雅莉的大部分工資都拿來買小麥種子、租農田搞試驗,以及買與小麥相關的科研工具和相關書籍了。夫妻倆的衣服少之又少,幾乎沒有超過100元的。兒子從小節儉懂事,從不跟其他孩子攀比,小學三年級時,他就知道:“父親正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大事!”

因為常年在田間幹活兒,張雅莉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2020年5月,小麥即將收割的時候,張雅莉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住院;因為常年彎腰勞作,王林生也患上嚴重的腰疼病,妻子剛入院,他又因重度腰椎間盤突出不得不入院治療。

當時正是疫情時期,不好找人幫忙收麥,王林生焦慮萬分,纏著醫生批准他提前出了院,忍著劇烈的腰痛,頂著火辣辣的太陽收割小麥。如果遇到連天陰雨,小麥穗子會發芽,一年的努力也就付諸東流了,躺在醫院的張雅莉心急如焚,醫生不讓她出院,她趁人不注意,偷偷溜了出去。

兩人在麥地里見面,不約而同地問:“到底是身體健康重要,還是小麥重要?”說完後,兩口子相視一笑,拿起鐮刀比賽收麥子。忙到深夜,他們終於將幾百份用來研究的小麥收回了家……

03

子承父業:為國家糧食安全奉獻一份力

王林生不愛說話,不浪漫,除了麥子,家務活兒一概不懂。帶孩子、做飯、洗衣、收拾家,全都是張雅莉一人承擔,但她從不抱怨,因為“他幹的是利國利民的大事”。

一家人吃得很簡單,大多時候都是用自己種的麥子做的白面饃,再配上一兩個小菜。“但我隔三岔五就得買鍋碗瓢盆,因為一轉眼,櫥櫃就空了……”王林生笑著說,盤子適合發芽,飯盒可以裝麥穗,5月底收穫小麥時,家裡所有廚具:盛水的瓢、煮麵的鍋,甚至是擀麵杖,他都能派上用場。

盛放玫瑰或薔薇的花瓶,轉眼就被王林生拿去,換上了金燦燦的麥穗。一開始,張雅莉會抱怨,但後來也就一笑了之。“現在啊,我看見別人家的花盆、花瓶,都覺得換成小麥和麥穗可能更好看。”

無論張雅莉把家收拾得多麼整潔漂亮,王林生都能毫不心疼地“破壞掉”。收麥后,他們家的客廳就變成了一個大麥場。這邊張雅莉剛把客廳打掃乾淨,一轉眼就發現電視櫃上放著丈夫分選好的小麥材料,地上還散落著麥稈和麥芒。陽光透過寬大的窗戶照進來,王林生根本不看妻子的臉色,還喜滋滋地說:“你看這裡像不像麥場?真好!”一邊說一邊忙碌著。

“部分材料(麥子)很珍貴,需要手工搓、手工打”,為了不把實驗室的器材弄臟影響實驗結果,王林生每年都會把這些工作帶回家做。

2022年5月的一個周日,王林生在客廳研究小麥麥穗。到了午飯時間,張雅莉喊了半天他還不起身,她又氣又好笑,把他光著膀子坐在客廳小板凳上給麥種脫粒的情景拍了下來。一年後,因為手機記憶體不夠,張雅莉想刪掉又覺得可惜,於是就在自己的社交帳號上傳了這段視頻……

大學教授在自家客廳撿麥穗的視頻發出去當天就有超10萬的點讚。王林生被網友冠以“科大掃地僧”“赤膊教授”的稱號。有網友稱他是“耐得住清貧,守得了寂寞,這才是專家、國之棟材”“中國人飯碗的保護神”。看到這些讚美,張雅莉心裡的怨氣煙消雲散。

張雅莉也是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育種團隊的一名工作人員,她和王林生是生活中的伴侶,也是工作中的“戰友”。她對他偶爾抱怨,但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為了讓王林生按時吃飯、早點兒休息,張雅莉陪在他身邊,參與了小麥播種、收割、打包、脫粒等每個環節。

因為忙於小麥研究,王林生一直覺得對不起兒子。但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夢想,致力於我國小麥育種事業的父親,是兒子人生路上最好的榜樣。兒子從小就確定了自己的夢想:成為像父親一樣的人,他報考了農學專業,如今正在攻讀農學專業博士學位,研究方向也是小麥遺傳育種。

王林生能記住小麥每一個成長階段的細微變化,可生活中記不住除了春節之外的傳統節日,甚至連妻子和兒子的生日,他也經常忘記。因為忙著搞研究,結婚多年,王林生從沒帶張雅莉出去遊玩過,“連洛陽本地的景區,我們都沒去過”。育種工作時間緊,事情繁雜,他們也因此放棄了很多普通夫妻都會做的事,不僅不去景區,連逛公園、商場都少之又少。

“科研要頂天立地,要把基礎理論的科研成果跟實踐育種結合起來,一句話,我們研發出的新種子能讓老百姓都愛種,都豐收!我們將選出更多更好的、農民更加喜愛的優良品種,為扛好糧食責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王林生說這句話的時候,眼眶潮濕,張雅莉也眼含熱淚……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

吳豔妮,還沒贏夠
吳豔妮,還沒贏夠
2025-04-02 14: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