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十年前的2015年,正是微博方興未艾的時候。
4月14日,一名叫顧少強的女中學老師在自己的賬號上發佈了一封辭職信,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就是這十個字,在網上掀起了驚天巨浪。一時之間,大家都在討論這封別開生面的辭職信,和它背後的人。
此年,顧少強35歲,剛好是考公務員年齡的上限,也是很多企業約定俗成的招聘年齡紅線。
不過她當時已經是鄭州市一所頗有名氣的中學——河南省實驗中學,一名工齡長達十一年的心理教師。
手裡捧著讓很多人羨慕的鐵飯碗,在人人都不看好的年齡,卻選擇了離開。而離開的理由又是如此的與眾不同。不是迫於生計,不是遇到了什麼變故,也不是事業發展有了瓶頸,只是想去看看世界。
這個理由,這份態度,註定了會激起很多人的討論。
有人感慨這是“史上最具情懷辭職信”。它像一道光,照進了無數人瑣碎又昏暗無趣的生活;又像春風化雪,一夜之間喚醒了無數人對自由和遠方的渴望。雖然大部分人都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但也一時克制不住躁動起來。
也有人批評顧少強白活了35歲,枉為人民教師,居然如此沒有責任感,既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也對家人不負責,更對社會不負責。
顧少強的名字就這樣家喻戶曉。想衝破羈絆束縛、擁抱詩與遠方的人,將她視為精神偶像。她那封辭職信,在過去的十年時間里,一直被無數人、無數次在各種場合引用。
另外一些人將其視為異類、幼稚不成熟的典型,輕則嘆氣感慨,重則抨擊謾駡。
最近,關於顧少強已經回到鄭州、獨自帶孩子、背負巨額債務的消息再次被放在網上討論,一如既往,大家依然各執一詞,眾說紛紜。有人覺得這是她出走失敗的證據,是對她當年不成熟、衝動的懲罰。也有人感慨,情懷終於還是輸給了現實,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和遠方的苟且。
但我以為,現在下結論都為時尚早。至少我們先應該想清楚,過去的十年的經歷對她,對一個人,意味著什麼,然後再來討論生活、人生的意義不遲。
何況,來日方長。對每個人來說,生命還沒結束,這一生就還沒到蓋棺定論的時候。
02
世界就在那,想看就去看
當年,顧少強辭職以後,說走就走,開啟了她的看世界之旅。
當她走到雲南大理的時候,偶遇了一個叫於夫的男人。
兩個人因為都喜歡三毛,而有了共同的話題。
交談之後才發現,兩個人的共同點遠遠不止是三毛。
於夫來自東北,靈魂有趣。不同的是,他很早就出來看過世界了,因此身上充滿很多深深吸引著顧少強的故事。
靈魂深處的共鳴,讓他們兩個人很快確定交付彼此。僅僅兩個月以後,他們就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從此,一個人的旅程,變成了兩個人同行,顧少強和丈夫結伴繼續看世界。
有一天,他們來到成都,在青城山下,他們決定停下來。
他們要在這裡開一家民宿。不僅投進了自己全部的身價,顧少強還向親友籌借了100萬的資金。
他們將民宿取名為“遠歸”。
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名字。要看看世界,自然要出走,去遠方;但出走,是為了給心靈找到歸處。而每個投宿到這裡的客人來說,他們也是正在遠行看世界的人,如果能讓他們在這個暫時的落腳點找到“如歸”的感覺,豈不是很妙?
他們經營民宿也很用心。
用心設計、佈置,每個角落都融入了自己對生活的理解,以此作為和每個在此落腳的遠行人之間交流的語言,獨特又溫馨。
每天看著五湖四海的人,形形色色,來了又走了。有的人熱情,坐下來喝茶聊天,有的人沉靜,擦肩而過,點頭示意。
只不過如詩一樣的生活,也有現實的一面。
民宿生意好的時候,灑掃房間、更換床單、準備餐食,應付客戶訴求,應對諸如停電一類的突發狀況,還有來往應酬,帳目核算……民宿管家的一天,辛勞枯燥,日復一日。
生意不好的時候,也許可以閑下來,但為生計發愁的焦慮更讓人煎熬。
三年疫情期間,和很多同樣一樣,顧少強夫婦的“遠歸”幾乎遭受了滅頂之災。很快,不僅將前些年的經營所得全部填了進去,還要舉債勉強維持。
他們背上了60萬的債務。
世界雖然大,不是想看就能看。
當時,決定出走時,顧少強是孑然一身。途中遇到了丈夫,然後他們又有了女兒。從一個人,變成了一家三口。
收穫了,得到了,就有了相應的負累和羈絆。
就在他們民宿經營最慘澹的時候,女兒到了讀書的年紀。但是,古城裡的教育條件有限。
除了孩子,還有母親。顧少強的母親有比較嚴重的關節病,成都潮濕的空氣讓她無法適應。
都說“四十不惑”。很多人以為說的是人到了四十,就能活明白了,想通透了。
其實,人只要活著,哪能無惑?聖人也做不到。
只不過人在四十的時候,往往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哪兒哪兒都是負累,哪兒哪兒都是牽絆,容易麻木。
也只能麻木,否則容易絕望。
2022年的顧少強,就正式四十出頭的年紀。
女兒要上學,母親要養病,生意做不下去了。她只好帶著女兒和母親,回到老家鄭州。
有網友發現,她的老公於夫沒有一起回來。有人說他們已經離婚了,有人說只是分居兩地了。還有細心的還發現,他們兩個人的個人帳號很久都沒有互動了。
和她一起回來的,還有債務。網上甚至傳聞,顧少強回到鄭州時,賬上的餘額只有幾塊錢。
顧少強的窘迫,受到了很多人的諷刺和嘲笑。
他們覺得你不是去看世界了么?還回來做什麼!
你不是要自由么?手裡沒錢,看你怎麼自由!
也有人唏噓、感慨,大發哲人一樣的思考:生活沒有遠方,只有這裡的苟且和那裡的苟且。
有人覺得,在她經營民宿,換床單、打掃衛生、服務客人的時候,就已經被現實打敗了。
好像既然要出去看世界,就不該在回來,也就應該從此不食人間煙火。只能“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做不到,就應該餓死。
其實,回到鄭州的顧少強並沒有那麼失敗。
她捡起了自己的老本行,考取了家庭教育指導資格證書,開了自己心理諮詢工作室。
總有人諷刺她十年前“去看世界的出走”,就是一個笑話。她在社交媒體上上傳了女兒 7 歲時做飯的視頻。
在視頻里,女兒熟練地洗菜、切菜、炒菜,動作雖顯稚嫩卻充滿意趣,並為此配文“看世界不是簡單地打卡景點,而是培養孩子感知生活、獨立生活的能力。旅行中的見聞、生活里的點滴,都是孩子成長的養分。”
看似在說孩子,也好像是在說她自己,算是對網友質疑聲的一個回應。
03
世界那麼大,努力去看看
十年間,顧少強的身份在不斷豐富,從體制內的教師到民宿老闆娘,從單身一人到一個妻子、母親,從網紅到心理諮詢師 。
每一次轉變,都是她對生活的一次勇敢探索。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候她很辛苦,甚至在很多人看來很失敗,但是這個歷程本身就很美,是對生活、對生命很好的詮釋,比起很多人天天抱怨,但又不做出改變,已經強了百倍、千倍。
生活縱然很現實,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苟且。但這不是抹殺我們勇氣的理由。
縱然是辛苦,但辛苦和辛苦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辛苦,是發自內心的煎熬;有的人辛苦,但內心自由而歡喜。既然生活處處都是辛苦,那為何不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呢?
十年前,顧少強說她想去看看世界,中間歷經了一些艱辛,十年後她回來了。很多人覺得她失敗了,成了一個笑話。
去看世界,不就是為了多瞭解幾個世界不同的面么?
看世界,不是要脫離這個世界,正是要投入到熱氣騰騰的生活中去,去感受形形色色的人間煙火,去經歷成功和失敗,體會得到與失去……
很多人覺得十年後,她又回到了遠點,何必當初呢?
但回來和一直待在原地不動,是一回事嗎?
出去了再回來,是看了一路風景之後的回歸,一路熱鬧繁華;待在原地不動,只是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可言。
顧少強在一次直播時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即便世界到處都是苟且,我們也應該有勇氣出去看看,至少可以感受一下不同的苟且,而不是自始至終待在原地,死氣沉沉,自怨自艾。
來源/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