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改編的繁蕪花園裡,嚴肅文學又重新冒出了“新芽”。近些年,多部嚴肅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爆火出圈,《人世間》《繁花》《我的阿勒泰》《大江大河》等引起了廣泛反響。
當下,由作家徐則臣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北上》正在熱播。由於原著曾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在文學界有著不俗的影響力,劇版自播出以來便飽受關注。
觀眾在對比原著的前提下,對該劇發出了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該劇對原著進行了大幅刪改,丟掉了“運河和它的百年歷史”這一核心設定;另一種認為該劇的“青春化”處理符合年輕觀眾口味,有利於吸引流量、擴大圈層。
《北上》劇照
儘管電視劇《北上》口碑褒貶不一,但人們卻不得不承認,透過這部作品,大家確實重新領略到了文學的魅力。而在各大圖書銷售榜上,小說《北上》也再度成為熱門讀物。
不止《北上》如此,很多嚴肅文學的影視化改編都被提上了日程。早在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重量級獎項揭曉前,很多入圍作品的影視版權就已被搶購一空。
面對這個現象,人們不禁要問一句:嚴肅文學改編的春天真的來了嗎?此類IP何以重新成為影視改編的風向標?
近年主要嚴肅文學改編影視劇情況(娛鑒根據公開資料整理,可點擊放大觀看)
01
所謂“嚴肅文學”,在文學界其實並未被明確定義。只不過從內容和題材上著眼,此類作品往往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內容具有嚴肅性、藝術性和時代性。而我國的主流文學獎和主流文學期刊,也主要著眼於評選、刊發此類作品。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嚴肅文學就曾掀起過一波改編熱潮。《芙蓉鎮》《黃土地》《紅高粱》《活著》《秋菊打官司》等電影作品,皆是由嚴肅文學改編而來,或刺痛現實,或叩問歷史,都具有很深的思想價值。
嚴肅文學改編的電影代表作
與此同時,正是憑藉這些文學改編作品,中國電影真正走向了世界,從戛納、威尼斯、柏林等國際電影節捧回了不少大獎。比如,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就是中國第一部走出國門並榮獲國際A級電影節大獎的影片。回憶往事,張藝謀曾對嚴肅文學深表感謝:“那些年是文學馱著電影走向世界的。”
即便如此,嚴肅文學影視化還是沒有躲過網路文學影視化的衝擊。千禧年後,網路文學影視化伴隨著網路文學從無到有、從稚嫩到成熟,逐漸發展起來。對比嚴肅文學來說,網路文學在類型與題材上具有先天優勢:武俠、奇幻、穿越、甜寵、宮鬥、宅鬥……豐富的類型更加通俗化、娛樂化,能夠滿足觀眾更多樣的觀看需求,從而有效的獲取流量。
誠如著名主持人楊瀾所說,“嚴肅文學常常能觸碰到人們的痛處、全社會敏感的神經,網路文學,特別是幻想、奇幻類文學,就像是給傷口上裹隔離霜。”截至目前,網文IP幾乎已佔據了影視改編行業的大半壁江山。
直到2020年前後,隨著《山海情》《覺醒年代》等現實主義、嚴肅題材劇出圈,嚴肅文學影視化才迎來了新一輪熱潮。《大江大河》《裝台》《人世間》《迴響》《繁花》等改編作品,都一部接一部地冒出了頭。
《人世間》劇照
其中,由梁曉聲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改編、叫好又叫座的《人世間》,更是起到了給嚴肅文學改編“提氣”、令製作方“重拾信心”的重要作用。梁曉聲作品影視版權獨家代理商姚琛曾在採訪中透露,《人世間》影視化成功后,其公司又售出了6部嚴肅文學的影視化版權,而且很多嚴肅文學的影視改編版權價格還大幅上漲,很多作品都能賣到單部千萬元的價格。以孫甘露創作、曾斬獲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千里江山圖》為例,該小說2022年出版后就被萬達、博納、華策等各大影視公司爭搶,據說成交價高得驚人。
不僅影視公司對嚴肅文學青睞有加,具有粉絲粘性加持的青年演員也將嚴肅文學視作“心頭好”,積極入局想要分一杯羹:《人生之路》里有陳曉、李沁,《繁花》裡有唐嫣,《我的阿勒泰》裡有於適,而《北上》更是集結了白鹿、歐豪在內的多位流量加身的青年演員擔綱主演,待播劇《主角》有劉浩存,《高興》有白宇帆、於文文,甚至連還在規劃中的《千里江山圖》都在張若昀、王一博、張晚意、魏大勳中“擊鼓傳餅”……可見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流量藝人都將與此類改編劇深度捆綁。
《繁花》劇照
這種選擇算得上是一種“雙贏”:對劇方而言,流量演員的加入有助於引流年輕觀眾群體,提升劇集的話題度;而對演員來說,嚴肅文學改編劇大多班底過硬,有較高的製作水準,能讓演員在短期內獲得口碑認可。但隱憂也與之相伴,一旦流量演員演技不過關,與老戲骨對戲接不住戲,便會傷害個人乃至劇集的口碑。
02
觀眾的審美也在不斷向高處流動,不再滿足於僅僅用“速食劇”填飽肚子。網文大IP頻頻遇冷,一大批原本被寄予厚望的IP改編作品先後敗北:《武動乾坤》《七時吉祥》《狐妖小紅娘月紅篇》《我的人間煙火》《難哄》紛紛遭遇口碑折戟。
《我的人間煙火》的豆瓣評分
而一系列嚴肅文學改編作品強勢煥發生機。很多年輕觀眾也對此類作品表現出了深沉的熱愛,從《繁花》街頭巷尾的熱議到《我的阿勒泰》推動特色文旅經濟,年輕人都是貢獻流量的主力軍。
《人世間》由作家梁曉聲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改編,《繁花》由作家金宇澄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改編,《我的阿勒泰》由作家李娟創作的同名散文集改編,三部作品先後成為現象級爆款,給嚴肅文學改編發出了積極的信號。
但嚴肅文學改編潮到來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國內影視創作上的某些頑疾——IP依賴症。嚴肅文學也好、網文也罷,IP改編本身指向的是國內影視創作疲軟的困境。IP具有天然吸引力,相較於原創劇本往往更有保障,能給收視和投資托底。這同樣意味著,當下資本已愈發保守,更願意去投資那些已經取得過成功、經過市場驗證的文本。
《我的阿勒泰》劇照
電視劇市場常年存在供大於求的情況,觀眾們呼喚的僅僅只是作品對觀眾負責,而非作品對投資負責。嚴肅文學影視化的回歸,讓人感嘆的不僅僅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鮮活故事生命力,更是“源頭活水”式的蓬勃創作力:立足現實,腦洞無限,樂於慢工出細活,讓觀眾重拾高品質追劇的快樂。
03
客觀來說,嚴肅文學改編增多本身是好事一件,資本和觀眾對影視作品內容的文學性寄予了更高的要求與期待,令嚴肅文學的文本價值得到正視,從而迎來新一波的改編井噴。
但嚴肅文學改編又是一把雙刃劍:改編得好,是為影視行業吹來一股高品質之風;改編得差,則不僅毀原著,還有負觀眾的高期待。畢竟,相較網文IP來說,嚴肅文學因其文學性本身就有著較大的改編難度,一部好的文學改編作品要想同時兼顧文學性與市場化,從籌備、開拍到播出往往要經歷更長的週期,對投資方與創作者都是很大的考驗。
嚴肅文學改編雖然是門好生意,猶如挖到了寶藏,但也需在尊重的基礎上謹慎“勘探”,一旦挖掘不慎,便會走入歧路。比如,很多嚴肅文學改編作品就一度陷入了浮躁、魔改的怪圈。
《人生之路》與《北上》中的李沁與白鹿均在形象上有較大挑戰
這在電視劇《人生之路》與《北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現。《人生之路》由作家路遙的長篇小說《人生》改編而來,原著曾入選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人生之路》並非完全改編自原著,而是“部分覆蓋”。看過這部劇的觀眾會發現它的劇情、人物關係乃至世界觀都和原著有著很大的差距,正是原著黨口中的“魔改”。
不止如此,劇中年輕演員飾演的人物形象,也顯得過於刻意,比如“美黑配烤瓷牙”,看起來頗為齣戲,缺少接地氣的粗粝感。《北上》也經歷了類似爭議,故事被吐槽為“青春劇嫁接年代劇”,而白鹿在劇中的“醜化”妝造——剪短髮、戴牙套、塗黑皮膚、外八字走路等,遭遇了“無效扮醜”的質疑。
即便改編難度大、即便理想化的文學表達與寫實性的影視改編存在一定的出入,但在未來的很長時間內,嚴肅文學改編作品依舊會呈爆髮式增長。據統計,目前正在籌備、運作的嚴肅文學改編作品已多達十幾部:葛亮的《燕食記》、阿來的《塵埃落定》、格非的《登春台》、余華的《文城》、張平的《生死守護》、賈平凹的《高興》《秦腔》、陳彥的《主角》、王火的《戰爭和人》、孫甘露的《千里江山圖》……都成為平臺招商會上的大IP。
部分嚴肅文學改編作品的海報
嚴肅文學影視化改編作品持續湧現,但觀眾的趣味不會一成不變。在現實主義創作回歸的拐點,嚴肅文學的回暖無疑能填補影視缺失已久的文學氣質與匠人態度,彌補被長期詬病的敘事空心化等問題。但這一輪改編浪潮能否開花結果,仍需經歷重重考驗。
比如市場耐心與創作週期的博弈能否複製成功案例,比如文學深度與娛樂性的平衡能否擴大觀眾層,再比如在短劇時代如何適配觀眾的快節奏審美習慣……這些都還需靜候時間驗證,去給出答案。
來源:騰訊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