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曹穎才明白,直播帶貨對藝人的危害有多大
更新于:2025-03-31 14:34:18

01

在《乘風2025》的初見面環節中,曹穎以一連串引發爭議的互動成為焦點。

她先是追問王珞丹“是否被誤認為白百何”,即便對方明確拒絕仍不甘休。

隨後向鄧萃雯感慨“圓臉限制反派戲路”,卻被對方一句“看不出你壞”反諷到啞然。

更自曝“03版周芷若原定自己出演”,暗指高圓圓是“替補”,讓場面一度凝固。

這些言行被網友戲稱為“情商窪地”,與她昔日央視主持人的專業形象形成強烈反差。

令人困惑的是,曹穎並非初出茅廬的新人。

她曾是央視黃金時段主持人,連續三年執棒春晚,後轉戰湖南衛視與何炅、汪涵並肩,主持7屆湖南台春晚。

作為演員,她憑《大雪無痕》拿下金鷹獎,更以《烏龍闖情關》中靈動嬌俏的“霍水仙”成為一代觀眾的白月光。

從劇組化妝師意外被成龍發掘參演《醉拳2》,到代班主持一炮而紅,曹穎的職業生涯堪稱傳奇。

02

在《浪姐6》的初舞臺上,曹穎以複刻“霍水仙”造型亮相,表演國風舞臺《伯虎說》,扇子舞與水袖結合的編排行雲流水,最終獲得“AAAA”評級。

節目組對她的舞台表現評價頗高,稱其“將東方美學展現得淋漓盡致”。然而,隨後的全開麥小考卻暴露了更多問題。

她所在的祝緒丹團表演《煙花升停在星夜》,被評為4A,三人中曹穎的表現相對突出,甚至主動申請舞蹈PK,展現出不服輸的勁頭。

然而,舞臺之外,她的社交表現持續引發爭議。例如,她調侃管樂、張小婉的喜劇人組合“有黑幕”,雖事後解釋為“名次太低”,仍讓現場陷入尷尬。

後採時更直言“比那英說話直接稍好”,卻被節目組以“我看未必”的字幕打臉。

這種“帶貨式”的表達慣性——急於拋梗、製造衝突、忽視邊界——與她直播間的生存法則如出一轍。

03

曹穎的直播生涯始於2020年,憑藉情懷行銷(如重現“霍水仙”造型)與低價策略迅速崛起,粉絲量超2000萬。

直播間需要持續製造話題高潮,主播常以誇張話術刺激消費,形成“單向輸出”的習慣。

這種環境逐漸重塑了她的表達模式。

例如,追問王珞丹時反覆強調“觀眾想知道”,正是帶貨中“替消費者發聲”話術的變形。

然而,直播間的“真性情”在綜藝中成了冒犯。

她試圖以“直率”破冰,卻因缺乏共情與分寸感,讓“央視一姐”的光環淪為“尷尬女王”的標籤。

此外,直播帶貨消耗了她的公眾信任,讓“專業主持人”的權威性被質疑,進一步放大了她在綜藝中的言行爭議。

04

在舞台表現上,曹穎的唱跳能力呈現出複雜的兩面性。

初舞台的國風設計雖驚豔,但戶外海風導致音畫不同步,削弱了整體效果。

小考環節中,她雖精神可嘉,但與其他姐姐相比,動作力度和協調性已顯疲態。

她在採訪中坦言:“45歲時能跳穿屋頂,50歲後只能聊天”,既是對年齡歧視的抗爭,也暴露出轉型困境。

節目組對她的鏡頭分配也引發爭議,部分實力派姐姐的表演遭刪減,而曹穎憑藉情懷與話題獲得較多曝光,卻因言行爭議抵消了觀眾好感。

這種矛盾折射出轉型直播女藝人的普遍困境,直播看似是“翻紅捷徑”,實則可能加劇形象固化。

曹穎像觀眾展示了直播帶貨對藝人專業性的隱性侵蝕。

當鏡頭前的每一句話都被流量機制無限放大,如何在生存壓力與表達尊嚴間找到平衡,已成為行業難題。

她的“翻車”不僅是個人選擇的結果,更是娛樂工業在流量時代異化的縮影。

職業慣性模糊了公私場域的邊界,快錢邏輯碾壓了專業素養。

若想扭轉輿論,曹穎或許需要重新審視兩種身份的相容性。

直播間的“銷售話術”能否適配綜藝的社交規則?

經典角色的情懷濾鏡又能否經得起一次次消費?

這些問題,不僅是她個人的職業課題,更是整個行業必須面對的集體困境。

來源:喜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