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了,它依然是華語第一愛情片
更新于:2025-03-28 15:02:26

這兩年,有不少經典香港電影在內地重映。

最近就有張國榮、王祖賢主演的《倩女幽魂》正在上映。而在之前,則有梁朝偉、張曼玉主演的《花樣年華》。

作為一部25年前的華語片經典,在今年重映,令不少影迷興奮不已。

但比較可惜的是,即便有《繁花》演員月臺宣傳+影迷賣力安利+情人節檔期加持,電影還是沒有得到更為出圈的票房。

臨近收官,剛破6000萬。

雖說在重映電影中,這已經算是不錯的成績,但我還是希望這部經典佳作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畢竟,作為一部2000年後少有的華語經典,確實值得一品再品。

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這部電影,掀開其中深藏的秘密——《花樣年華》

01

全球知名的電影數據網站TSPDT,每年會根據全球各地的榜單更新排名前1000的電影。

如果把2000年作為一個時間線,那麼,21世紀排名第一的華語電影,便是《花樣年華》。

而在權威電影雜誌《視與聽》每十年一度推出的「影史百佳電影」榜單中,《花樣年華》同樣是華語電影中排名最高的。

最近的一次(2022年),已經升到了全球影史第五的位置。

都知道這部影片經典。但它如何能讓全球影迷為之打call,恐怕少有人能說出真正的奧妙。

其實,在許多年前第一次看完時,我也是有些懵。

但有句話說得好,「電影是以餘味定輸贏的」。

後面幾年,片中的畫面總是在心裡揮之不去。

隨著生活閱歷的增長,曾經那些朦朧曖昧的情愫,漸漸在心中化解了然。

只怪當時太年輕,未能理解片中的神韻。

故事不複雜,說的是外遇。外遇的故事也不稀奇。

電影發明瞭百年,或許已經有了100種講述外遇的方式。

而王家衛偏偏挑了第101種:不以外遇當事人為視角,而是聚焦他們各自的配偶。

外遇變成了一個秘密,需要我們抽絲剝繭,臆測遐想。

「我不把它作為愛情片拍,而採用懸疑片的手法。」

電影開篇不久,懸念已出。

那是1962年的香港,兩對夫婦恰巧在同天搬進比鄰的公寓。

一對是蘇麗珍和她先生,另一對是周慕雲和他太太。

搬家工人總是將東西搬錯了地方,兩位主角就這麼相識了。

蘇麗珍在貿易公司當秘書,丈夫頻繁出差。周慕雲在報社當主編,妻子經常加班。

即便畫面中出現蘇麗珍的丈夫和周慕雲的妻子,也從不給正面鏡頭。

無形中營造出若有若無的神秘感,讓觀眾對他們充滿好奇。

直至有一天,故事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

蘇麗珍發現丈夫系著和周慕雲相同的領帶。周慕雲發現妻子挎著和蘇麗珍一樣的皮包。

原來,這看不見的另一半,早已成為了一對婚外戀的主角。

兩個遭到背叛的破碎靈魂,在一剎那間互相縫補起來。

自此,影片展開了真正勾人的懸念——另一半的二人會怎樣發展?

為了探尋出軌的真相,周慕雲和蘇麗珍開始了模擬遊戲。

想像他們是如何開始調情,如何約會。比如,類比另一半在吃飯時,會點什麼樣的菜。

或者,模擬他們在出軌時,做過什麼樣的心理掙扎。

但學著學著,便好似分不清了真假。

一邊說著「我們不會跟他們一樣」的話。一邊又在四目相對的朝夕相處中,不由自主地愛上了對方。

直到一個大雨磅礴的夜晚,周慕雲在無人的街角,向著蘇麗珍告白:

「我以為我不會像他們那樣,原來會的。」

這到底又是在做戲,還是不自禁地真情流露?

蘇麗珍已經顧不了那麼多。嘴上說著讓他不要再來找,可當他遠去時,自己又哭得死去活來。

後來,他們還是沒能走到一起。

周慕雲去了新加坡,蘇麗珍繼續留在香港。二人雖然仍有掛念,但始終沒有機會相見。

直到影片的結尾,周慕雲獨步在柬埔寨的吳哥窟。

將埋藏心底的秘密,傾訴在了一個無人知曉的牆洞里。伴隨著古老的遺跡,塵封在永恆的歷史中。

此時回憶起電影開頭那個黑白字幕,才幡然領悟:這早已註定了是一段終將無果的愛情。

02

雖然叫做「花樣年華」,但大多數時候,影片並不明媚。

有情人,未成眷屬。這讓很多人感到無比的遺憾。

兩人曾有過許多次走在一起的契機。卻總是差了那麼點時機,讓彼此都錯過對方。

影片的懸疑,也就這樣發生了轉移。

從前半部分對另一半外遇的遐想,演變成後半部分周慕雲和蘇麗珍之間的試探。

是自作多情,還是不夠勇敢。是自欺欺人,還是不夠坦誠。

原以為,只有外遇才是秘密。但最後才明白,每一段愛情都是秘密。

2046那個房間,便是他們最深的秘密。

蘇麗珍嘴裡說著「太浪費了,何必多此一舉」。

可在前往他的住處時,內心卻慌亂得猶如十七八歲少女。左右徘徊,小鹿亂撞。

到了他面前,蘇麗珍又克制住所有的衝動和渴望,不敢邁前一步。

假裝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端莊拘謹,平靜如水。

而周慕雲總是念想著她可以一直陪伴在自己身邊。甚至可以帶著她一起逃離香港。

但卻又總擔心自己強人所難,做錯決定。

眼見她動情而哭,卻還要故作輕鬆地安慰:「別傻,試著玩的嘛……這又不是真的……」

1963年,蘇麗珍曾來到新加坡找他,卻沒能與他相見。

她在空蕩蕩的房間里,用手摩挲著他的物品。撥通了他的電話,卻沉默不語。

她留下了一隻煙頭,帶走了繡花鞋。

或許,就是想等等看,他心裏還有沒有她。

1966年,周慕雲回到香港,想去舊處尋她。

他向新住客打聽,隔壁是否還住著她。結果卻聽說是一個帶著孩子的女人。

眼角的肌肉微微一抽,出了神。

臨走時,猶豫再三。終究沒再鼓起勇氣,敲開那扇熟悉的房門。

誰料得到,在蘇麗珍身邊的,是一個叫庸生的小男孩。

前面有個伏筆,二人都愛看武俠小說。他們最好的時光,便是一起在2046房裡讀書寫作,討論武俠劇情。

眾所周知,香港有兩個寫武俠的高手,一個叫金庸,一個叫梁羽生。

這個基調悲涼的故事里,又多了一絲可以遐想的空間。

說到底,這是一個關於錯過的故事。

電影裡有一句經典的臺詞:

「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一起走?」

重刷之後,才發現其中的深意。

周慕雲在離別前,打電話給蘇麗珍。但畫面上並沒有接起電話的鏡頭。

響起這句臺詞時,背景音是蘇麗珍打字的聲音。

或許,這句話自始至終都沒有傳達到蘇麗珍的耳朵里。只是一句周慕雲沒說出口的心聲罷了。

這句臺詞,在周慕雲已經離開之後又被重複了一遍。

說話之人,變成了蘇麗珍。

她雖然當時沒接起電話,但已心領神會。響三聲便掛,這本是兩人私底下約定的暗號。

只是她那天下班很晚,緊趕慢趕,等到了那間2046號房時,發現他已離開。

蘇麗珍坐在房間裡暗自神傷了很久,心裡也響起了這句獨白:

「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帶我一起走?」

一個說「跟我走」,一個說「帶我走」。都是在被動的等待。

美好年華就是這麼消耗在永無盡頭的徘徊。

曖昧中的男女,都像極了一個個蹩腳的偵探。在一點點蛛絲馬跡中,猜著對方的心思。

正如納京高的那首憂傷的老歌《Quizas Quizas Quizas》那麼唱:

「 我總是一遍又一遍地追問你:何時,何地,又該如何……

你卻總是回答說:或許,或許,或許……」

可總會有人問:為什麼周慕雲就不能果斷一點,帶走蘇麗珍呢?

或者反過來——為什麼蘇麗珍就不能坦誠一點,跟著周慕雲走呢?

這也正是影片想要塑造,並且致敬的那一代人。

他們都是傳統、守舊的人,都是固執的理想主義者。

「蘇麗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想做好老婆、好秘書、好鄰居,所以內向又遮遮掩掩,總想穿得美一些,用外表的美去遮掩內心的事」。

他們不願改變。

只是,他們無法阻止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著巨變。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各自的婚姻生活也在變。他們寧願錯過彼此,錯過心中的真愛,卻不願讓自己變成不曾認同的人。

所以,片尾才會有那段字幕——那是一個再也回不去的時代。

真正的花樣年華,不僅僅是一對男女的風華正茂。更是一個和平、端莊、精緻的美好時代。

這個時代,就存在王家衛的腦海裡。

03

如果只把《花樣年華》當作一部愛情片,那就太小瞧王家衛了。

面子上,它講述的是那場外遇的秘密。裡子內,它再現的是那個時代的秘密。

1960年代初,正是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潮。

王家衛原本出生於上海,5歲那年隨父母移居香港。時間,恰好與片中相當。

童年時期的王家衛一家

雖然年齡小,但他對那時的記憶十分深刻。

就像影片一開篇,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眼中的黑白字幕還未消去,耳畔便傳來吳儂軟語的嘈雜人聲。

緊接著,就能感受到那狹小逼仄的房間過道,精緻豔麗的旗袍裝束。

若是不看字幕提示的背景,還以為這裡就是上海早年的弄堂。

這座公寓里,住的多是上海來的移民。上海話和廣東話在這裡常常混雜著使用。

在房東太太的張羅下,這裡宛如一個地處香港的上海小社會。

他們團聚在一起,每日一起吃飯、聊天,打麻將。

在王家衛的記憶里,這裡空間狹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非常近。

仿佛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

但這樣的時代,終究會改變。

從一場外遇開始,從一場背叛開始。王家衛無意於去批判道德的對錯,只想描摹人性情感的錯綜幽微。

通過一場場值得琢磨的細節戲,讓我們窺探感情發生變化的過程。

也瞥見了那個時代瓦解的過程。

當時間來到1966年,周慕雲和蘇麗珍分別回到此處。

物是人非。這裡不再像以前那麼熱鬧,喧囂,鄰里之間變得冷漠而隔離。

甚至隔壁住著什麼人,叫什麼名字,也沒人關心。

這裏曾經住著上海人和廣東人。

或者說,曾經的香港,住著全國各地來的移民。

他們彼此抱團,各自有各自的語言、文化、傳統。

但多年之後,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就會變成同一種人——香港人。

他們中的一部分,可能會忘記歷史,忘記過去。

而王家衛拍攝這部《花樣年華》,與其說對愛情感興趣,不如說是他對歷史更感興趣。

他其實最想拍攝的就是那一去不返的時代。

也希望人們能夠記住那曾經消逝的歷史,挖掘歷史中埋藏的秘密。

當然,連王家衛自己也說,他拍攝的只是自己印象中美化的時代。電影裡的模樣遠比實際更美,美得更濃郁。

而這些美,就蘊含在電影中每一處精心設計的細節里。

他讓張叔平煞費苦心地設計各種各樣美豔的旗袍。

而張叔平也深得其意。不僅拿出了自己珍藏已久的高級布料,還說服年逾七十的上海老師傅出山,為張曼玉量身定做。

據說,片中的26身旗袍價值30萬港幣。

衣服一套在張曼玉身上,立刻變得高貴優雅、光彩照人。把蘇麗珍的身體輪廓襯托得玲瓏有致、嫋嫋婷婷。

六十年代上海女人獨有的東方女性美,大抵不過如此了。

除了服裝佈景,王家衛就連片中的飲食也都極盡考究。

上海人的飲食特點,是趕新鮮,隨季節變化。

就比如一開場,房東為客人準備的是烤子魚。這道菜是在每年5、6月間才會有。

因為只有在這個時節,成群的鳳尾魚由淺海洄遊入長江口產卵。

上海人便取其中的雌魚,腹內多籽,肉質生嫩,先腌後炸,直到骨刺都酥脆易咬,蘸上料汁,美味無比。

雖然開頭的字幕,只提示了年份,並沒提及月份。

但上海人若是看到了這道菜,便就知道這是發生在5、6月間的事。

飲食標註的是月份,旗袍彰顯的便是日子。

比如,這場戲看似只吃了一頓飯,其實已經變化了好幾頓。

簡潔乾淨的剪輯,為影片增添了一張奇妙的節奏感和浪漫的留白。

除了這些不斷變化的細節,還有一些則是不變甚至重複的元素,那就是音樂。

當時的香港餐廳里,總是放著溫柔的拉丁歌曲。周慕雲與蘇麗珍約會,就是在餐館里聽著這樣的拉丁樂開始的。

最後,納京高的那首經典曲目,自然也就成了兩人想起對方時,必會重複的BGM。

而由梅林茂創作的主題曲,也在片中反覆出現。

此曲原是鈴木清順的電影《夢二》中的插曲。《夢二》本就是一部關於情慾與幻想的奇詭之作。

因此,每一次主題曲的響起,或許就是在暗示人們背後蠢蠢欲動又被禁忌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還有那首廣播里的《花樣的年華》。

周慕雲和蘇麗珍同時依牆傾聽,心裡蕩漾著過去美好的回憶。

有趣的是,歌曲的演唱者周璇也是在戰亂時期,由上海移居香港。

在1947年為電影《長相思》奉獻了這首歌曲。

她唱出的不僅僅是對一個人最好年華的喟歎,更是對家鄉的思愁,對過去的眷戀,以及對國家和平安定的渴望。

「啊 可愛的祖國 幾時我能夠靠近你的懷抱 能見那霧消雲散 重見你放出光明」

影片彷彿是在借這首歌感慨:如果不是這個動蕩的時代,身邊的一切或許都不會變。

我們今天懷念《花樣年華》,同樣是也能感受到一種逝去事物的追憶。

追憶那個不可複製的黃金時代。追憶那個難以消解的歷史傷痕。追憶那個無法挽回的心中摯愛。

然而,「那些消逝了的時光,仿佛隔著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見,抓不著。」

以為自己某天能夠放下。卻發現,它永遠都會留在心底深處,輕輕敲打。

只能輕嘆一句,花樣年華,往事如煙。

來源:獨立魚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