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政教育領域第一所本科高校——民政職業大學在北京揭牌成立,其開設的婚姻服務與管理專業迎來了首屆本科生。之前,國內只有婚慶類相關專業,以“婚姻”命名本科專業是頭一遭;2020年9月,養老專業本科也首次進入大眾視野。
結婚和養老何以成為本科專業?這兩個領域的本科學生都學習什麼課程?他們對此又有著怎樣的理解和期許呢?
01
婚姻服務與管理需要本科
位於北京市大興區的民政職業大學,校園環境優美,嶄新的教學樓和宿舍讓入校的近70名婚姻服務與管理專業本科的大一新生欣喜不已。19歲的大一女生橙橙說:“我有一種預感,大學期間我會完成人生大事,畢竟,我們也是學習婚姻的本科生嘛!”
2024年5月,教育部同意以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為基礎設立民政職業大學,同時首設婚姻服務與管理專業本科,在全國12個省份招收近70名學生。
官宣之初,很多人憑字面意思,將“婚姻服務與管理”等同於媒婆,認為這個職業自古有之,全憑興趣,無需學習,更別說通過高考後再讀本科了。
其實,之所以有這種誤解,還是因為婚姻服務與管理本科專業首次開設,除了學校、家長和學生外,其他人都未知其全貌。
據悉,民政職業大學婚姻服務與管理本科專業的課程是由基礎理論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實踐技能課程三大部分組成。
基礎課程包括社會學和管理學,學生通過系統學習後,可掌握婚姻服務與管理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專業核心課程包括婚姻家庭文化、家庭倫理學等,可幫助學生系統瞭解婚姻家庭的文化、歷史和現狀,樹立正確的家庭倫理觀。
顯然,這些理論基礎知識既需要系統學習,也是新時代做好婚姻服務與管理事業的必然要求。
圖源/視覺中國
民政職業大學婚禮文化與傳媒藝術學院院長於曉輝坦言,這恰是婚姻本科開設的意義:“婚姻家庭的確是從‘媒婆’開始的,我們培養的為婚姻家庭全週期提供專業服務的人才,為‘幸福中國’建設助力,婚姻本科的開設其實是順勢而為。”
教學樓里設有婚姻登記、婚禮儀式、新娘化妝間等多個實訓廳,學生可以在實景中感受和學習相關知識。“媽,看看這是您說的‘媒婆’‘婚慶主持’嗎?”一位學生在視頻中,向家人介紹學校環境。
除了基本的技能培養外,婚姻職業本科專業還有系統的理論知識,如管理學相關知識(家庭財務管理、共同財產分配)、涉及婚姻家庭的法律知識(二婚家庭的兩個繼子女是否能夠結婚),旨在培養服務婚姻家庭全周期的高層次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於曉輝表示,婚姻職業本科專業關注婚姻家庭全周期的服務工作,即從談戀愛到結婚,再到婚姻關係維繫,整個過程的服務與管理技能,學生都要掌握,涉及婚戀介紹、婚姻登記、婚慶,以及婚姻家庭輔導服務。
“隨著婚姻家庭市場的不斷發展變化,相關領域的人才需求不斷精細化。僅僅關注婚姻慶典服務的自學或專科人才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給新人辦婚禮是婚姻職業本科學生的基本技能,除此之外,他們還會瞭解與之相關的各種政策、法律法規,以及婚姻家庭輔導知識。”於曉輝說。
02
這是一個有現實需要的專業
民政職業大學首批70個招生指標,實際報到學生68人(2人複讀),且均為第一志願錄取,錄取分數高出當地本科線40-80分,足見年輕人對婚姻服務專業的濃厚興趣。雖然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但也有家長覺得這個專業頂多讀個大專就夠了。
家長的擔心不無道理,畢竟對“00後”來說,婚姻家庭是一個非常巨集大的課題。他們口口聲聲宣稱不戀愛、不結婚,那麼,選擇這個專業是一時衝動還是經過了深思熟慮?這些孩子能踏踏實實地從事婚姻相關的工作嗎?
於曉輝說,該專業的課程都是精心設計,老師的教學方式輕鬆、有趣,能夠幫助學生從理解感情、愛情入手,循序漸進地瞭解婚姻到底是怎麼回事,進而從內心深處喜歡、尊重婚姻,將來畢業後,滿懷自信和熱忱地從事相關工作,也能更好地慎重經營自己的婚姻生活。
圖源/視覺中國
據悉,民政職業大學2024年新入學的68名婚姻職業本科生都是“05”後,不到20歲的他們對婚姻家庭充滿了懵懂與好奇。他們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專業呢?
有的學生內心充滿浪漫,覺得結婚是一件幸福而神聖的事,希望能為新人設計出一場終生難忘的婚禮;有的認為婚姻需要用心經營,學習專業知識可以説明自己和更多新人,更好地理解婚姻、經營家庭,少走彎路。
“我的父母是媒妁之言,婚後經常吵架。我媽動不動就說要不是因為我,她早就跟我爸離婚了。”18歲的子林說,“我希望將來跟心愛的女孩結婚,讓她每天都笑臉盈盈。我也希望用一些理論知識,讓父母的婚姻往好的方向發展。”
圖源/視覺中國
黃捷是班上為數不多的男生。他認為,在大家傳統的印象中,女性情感更豐富,所以提到紅娘就想到女性。“其實在婚姻領域,男生也應該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從小就喜歡為朋友傳遞小紙條的他,夢想是做一名懂婚戀的“月老”,“讓真正適合的兩個人,開開心心又有規劃地經營婚姻生活。”
黃捷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在家裡人看來,她已經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紀。最近兩年,父母頻頻為姐姐安排相親,都以失敗告終。”父母埋怨姐姐眼光高,但黃捷覺得婚姻不能將就,一定要找到和自己精神和情感上相契合的伴侶。“或許再學習一年,我就能通過自己所學,為姐姐介紹一個真正適合她的伴侶。”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懂得婚姻家庭是需要學習和經營的,這不僅對於專業發展,對於整個社會都是推動。於曉輝介紹,目前,民政職業大學婚傳學院開設的相關專業(4個專科,1個本科)有946名在校生,學生們畢業後的去向有很多:各級民政部門、婦聯、婚姻文化行業協會、婚姻家庭服務機構等。
令人欣慰的是,首個婚姻類職業本科剛開學1個多月,就陸續有全國各地的婚戀機構主動和學校聯繫,提前“搶訂”68名“婚姻家庭”本科生,熱情邀請他們參與實習實踐。這也意味著,隨著學習程度的深入,孩子們的寒暑假、週末和公休日,都將被大量的實習、工作佔滿。
03
養老職業本科生被“搶聘”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專業養老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大。令人欣慰的是,養老職業的首批本科人才已經走出校門,為養老行業注入了活力。
2019年10月,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發文,鼓勵引導普通本科高校設置家政學、老年醫學等養老相關專業。次年9月,山東女子學院、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相繼設立養老服務相關本科專業。2024年夏天,近百名養老專業本科生走出校門。實際上,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校期間就被眾多養老機構提前“搶聘”。
來自山東省德州市的某養老機構創辦人劉女士說,目前,人才供給與需求的失衡是全國養老行業普遍面臨的難題。其中,年輕的專業人才最為稀缺。
“養老服務需求呈現多樣化、高品質化特點,這對養老服務人才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得知山東女子學院開設養老服務本科專業後,她前往學校拋出橄欖枝,表示學生週末、公休日和寒暑假都可來公司兼職。
“經過專業學習的就是不一樣,孩子們既知道如何照顧老人生活起居,更能洞察他們的心理,說的話總能說到老人的心坎兒上。”劉女士說,讀養老專業本科的孩子是國家急缺的人才,未來大有可為。
圖源/視覺中國
劉女士認為,首批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本科生之所以受到青睞,是因為學生年輕有活力、有想法,且具有豐富的知識和較高的專業素養,知道如何使用先進養老技術和設備。
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與時俱進,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年輕且專業的養老服務人才,不僅能提供基礎照護,還能用所學所聞,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04
“00後”身兼重任
全國民政工作會議信息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全國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達40萬個,對養老服務人才的需求很大。
“養老服務人才正成為未來最緊缺的資源。我國對養老護理員的需求超600萬名,但目前僅有50多萬名從事養老護理的服務人員,遠不能滿足我國養老產業的剛性需求。”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會長、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吳玉韶認為,行業發展離不開專業化人才,但當前養老服務業普遍存在人才穩定性低、年齡偏大且流失率高等問題,巨大的人才缺口,亟待年輕有為、有專業和職業素養的人才來填補。
同樣,據“企查查”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初,我國現有婚慶企業129.9萬家,婚姻介紹相關企業超過27萬家,婚姻家庭輔導機構20萬家。但隨著“幸福產業”的不斷壯大,相關領域人才缺口仍然超百萬。
在推進婚俗改革、更好地應對老齡化社會現實方面,“00後”乃至“05后”是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敢於打破陳規陋習,倡導簡約、文明、有意義的婚俗新風尚,鼓勵新人選擇綠色環保的婚禮形式,整頓傳統鋪張浪費的婚禮,基本是年輕人在當排頭兵。
“我們幾乎所有課程都會涉及宣導婚俗新風、引導青年樹立正確婚戀觀、促進婚姻服務行業健康發展等內容。除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還有思政課內容,即引導學生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培養社會和家庭責任感。”開學第一課,於曉輝告訴學生:“不管網路上流行何種婚戀觀,你們都要正確對待戀愛和婚姻。”
圖源/視覺中國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程為敏教授認為,“00后”進入婚姻、養老服務行業,為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多元文化視野的婚姻、養老服務人才奠定了基礎。他們能夠融合借鑒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養老服務理念和模式,比如借鑒國外先進的婚禮策劃創意和個人化的婚姻輔導模式、更為先進智慧的養老模式和經驗,並結合我國傳統的婚姻和睦、孝老愛親文化內涵等,打造出更符合我國國情、更具人文關懷的婚姻和養老服務模式。
總之,以“00后”為代表的新生代從業者強勢進軍婚姻服務與養老產業,將為傳統行業注入新鮮血液和創新動能。可以預見,他們將以創新思維為矛,以技術賦能為盾,推動婚姻家庭養老服務事業向專業化、人性化、可持續化方向發展。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