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姚瑞鵬
黃金,又大漲!截至3月19日,國內黃金價格為707.30元/克,近一年漲幅近40%。在黃金實物價格方面,周大福、周生生、六福珠寶等金飾品牌的金價均超每克900元。其中,周生生金價已來到910元/克。近期,黃金價格一路狂飆,不少網友直呼見證歷史。
黃金飾品 圖據新華社 胡劍歡 攝
在黃金價格持續攀升的背景下,年輕人正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擁抱這場“黃金熱”。有人大額囤金,憑藉金價上漲實現日入千元;有人則從生活費中“摳”出每一分錢,通過小額攢金積累財富。無論是“一擲千金”還是“一克不放過”,黃金正成為這一代年輕人對抗通脹、追求安全感的新選擇。而他們背後的故事,也折射出當代青年獨特的理財觀念與生活態度。
從一顆黃金鈴鐺到攢金77萬
“現在金價上漲每日收益超千元”
2025年2月23日,浙江杭州的27歲女生張若琳在社交平臺更新了一條動態:“攢金突破77萬!”這條帖子迅速引發熱議——就在一個月前,她的置頂帖還是“97年女生攢了66萬黃金”(2025年1月31日發佈)。短短23天,黃金儲備增值11萬元,日均收益超4700元。
張若琳的攢金之路始於2018年,“當時還是大學生,用壓歲錢購買了一個黃金鈴鐺吊墜。那時候感覺拿在手裡就比較踏實。”張若琳稱工作后,“黃金血脈”才真正逐漸覺醒。她開始每月固定攢金,從首飾到金條,再到數字黃金。2024年4月,25歲的她已攢下1000克黃金(首飾金370克、數位金631克)。同年,她抓住金價突破500元/克的視窗期大舉加倉,支付寶黃金持倉一度達30多萬元,月收益1.8萬元。
在張若琳的記錄APP中,黃金產品琳琅滿目:200克的老鋪金條、102克的金碗,還有“數字黃金”。截至2025年2月,她的黃金購入總價為60.88萬元,預估價值77.13萬元,浮盈超16萬元。“黃金雖然花出去了,但以另一種方式留在我身邊。”她認為,黃金的避險屬性和長期增值潛力,遠勝於銀行理財或股票基金。
張若琳的案例並非孤例。她的朋友圈中,一位96年女生月薪僅4000元,卻通過極致儲蓄攢下12萬元黃金;另一位朋友則在金價波動中“低買高賣”,兩年內收益翻倍。
記錄平台相關展示
“用微信紅包和好評返現買金豆”
小克重攢金一克也不放過
與張若琳的“豪氣”不同,山東煙台的03年女生王安寧走的是“螞蟻搬家”路線。她的攢金記錄APP顯示,她積攢的黃金克重僅5.7克,但每一克都“來路曲折”。“主要是通過微信紅包、好評返現、平臺活動獎勵,甚至兼職收入來購入。王安寧也不等到積攢到一定數額再買,而是有一定閒錢就購入黃金“一克也不放過”,因為購入數額較小並不太在意金價漲跌。
“最初覺得沒用,但攢多了才發現真香。”王安寧的黃金購入總價僅538元,但隨著金價飆升至670元/克時,預估價值已達3823元,收益率超600%。她的小額攢金以“克下單位”為主:0.3克金豆、0.5克金鈔,甚至0.1克的迷你金粒。“等我工作了,肯定加大投入!”她信心滿滿。
而山東93年的黃盛蘭則是“攢金覺醒太晚”的代表。她直到2024年才開始自主買金,初期以601元/克的高價購入,如今已累計146.31克,浮盈2.8萬元。她的策略是“小克重高頻次”:每月工資到賬后,先劃出10%購買金豆或金條。“黃金讓我學會了延遲滿足。”她說自己會一直買下去。
小克重攢金
專家:警惕假黃金,投資者要合理把控風險
“黃金雖好,但絕非‘穩賺不賠’的買賣。”中國黃金協會高級分析師周明遠表示,當前金價已處於歷史高位,投資者要警惕價格波動風險,追高易成“接盤俠”。同時要注意假黃金與管道陷阱,北京市黃金珠寶檢測中心近期抽樣調查顯示,電商平臺約15%的“足金”產品存在成色不足、摻錸摻鎢等問題。周明遠強調:“非正規渠道購買的黃金,可能面臨檢測難、回購難。投資者應優先選擇銀行、交易所或知名品牌金店,並索要鑒定證書和發票。”
“許多年輕人只看到攢金的收益,卻忽略了變現成本。”算了一筆賬:若以670元/克購入投資金條,銀行回購時通常需扣除2%-5%的手續費,且只認自有品牌;而首飾金因工藝溢價高,回購價往往低於原料金價。“急用錢時,黃金可能無法快速變現,投資者需保留一定流動資金。”周明遠建議:黃金配置不宜超資產15%。
“囤金易,變現難”,張若琳也坦言,實物黃金的流動性是最大挑戰:“急用錢時,銀行回購需要檢測費,金店可能壓價。”她建議投資者配置部分紙黃金或黃金ETF,兼顧收益與靈活性。
在黃金熱潮的當下,每日翻飛的金價下也折射出年輕人不斷變化的財富觀,不管從張若琳的77萬黃金儲備,還是王安寧的5.7克金豆,年輕人的攢金故事遠不止於財富增值。也許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黃金成為他們對抗通脹焦慮、尋求安全感的“錨點”。正如張若琳所說:“攢金讓我相信,只要堅持,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