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點,新一批“剩菜盲盒”準時在小程式裡上架,等待用戶前來搶購。每天王苒都會早早看好時間,如願訂到自己常買的麵包盲盒,原價35元她只花了11.8元,每日的“剩菜盲盒”成為她解決早餐的新選擇。
當許多年輕人都加入了蹲點搶購“剩菜盲盒”的大軍,商店當天未銷售完的臨期食品有了新的出路,最近,這一悄然興起的消費風潮引發了眾多討論和關注。
商家推出的“剩菜盲盒” 受訪者供圖
作為其中一家平台的贊助者,Rocco是一名在成都生活了8年的外國人。他在原本的工作中發現了食物浪費的問題,於是開啟了“剩菜盲盒”的嘗試。4年時間,小程式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店家都是Rocco用“蹩腳”中文一個個溝通而來,現在每天在平臺上成交的“盲盒”已達2000多份,但面對部分商家的不理解和外界對這一模式下食品安全問題的爭議,他也在尋找平臺更好的出路。
“剩菜盲盒”悄然興起
他創立的平臺每天成交2000餘份
“剩菜盲盒”並非指吃剩下的飯菜,而是商家將臨期或當日未售出的食品,以隨機組合搭配成盲盒的形式賣給消費者,價格不僅便宜,整個過程中還減少了食物浪費、踐行了環保理念。最早這種形式在國外興起,近幾年在國內,“剩菜盲盒”也迅速走紅。
在Rocco創立的“八點以後”小程式,記者看到售賣剩菜盲盒的主要是麵包店、便利店、超市、酒店等。消費者可以在主頁看到當日推薦的“盲盒”產品,也可以在地圖上搜索附近剩餘的“盲盒”,領取“剩菜盲盒”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到店,或者選擇配送。而許多產品的價格通常只有原價的3-4折左右,甚至更低,因此吸引了許多對價格比較敏感的年輕人。
“剩菜盲盒”地圖
“如果商家上架了產品,使用者還可以得到一個提醒,因為一家店的‘剩菜盲盒’數量有限,那些有名麵包店的產品只能靠搶。”Rocco告訴記者,目前“八點以後”只在成都運營,活躍的使用者已有30多萬,每一天在平臺上的交易量有2000多份,2年多的時間減少碳排放約190萬公斤。
對於剩菜盲盒這一新模式的探索,要從Rocco曾經的一次工作經歷說起。Rocco和他的合夥人Emma原本就在一起做環保相關工作,幫助學校、公司、社區等減少碳排放。“2020年,我們當時給成都的一家五星級酒店做廢棄物核算時,發現酒店產生的廢棄物基本來自自助餐。”當時,酒店主廚給了他們一組數據,每周酒店丟棄的食物在800公斤到1200公斤,但這部分食物都是新鮮完好,完全可以被食用的。
Rocco和合夥人Emma 受訪者供圖
“為何不將這些原本要被扔掉的臨期新鮮食物更好地利用?”一直從事環保事業的Rocco認為浪費食物成為許多飯店的常態。“特別是在這個世界體系中,碳排放在食物生產、食物流通和處理中無處不在,當我們丟棄食物的時候會產生甲烷氣體,其溫室氣體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5倍,食物處理已經成為影響全球變暖的問題之一,潛在影響是巨大的。”因此這也成了Rocco和Emma發起“拯救”臨期美食計劃的初衷。
從傳遞環保理念開始
用“蹩腳”中文溝通上千商家
4年前,“剩菜盲盒”還是一種很陌生的概念,要如何讓商家入駐平臺,是對Rocco來說最大的挑戰。
用“蹩腳”中文跟商家溝通,Rocco不亦樂乎,幾年時間拜訪溝通上千家商店,他說他同時也在不斷學習。但遇到商家忙的時候,Rocco經常吃閉門羹,對於這個大大咧咧的老外來說不算什麼,吃一次閉門羹就去第二次。
但最難溝通的,還是商家並沒有意識到浪費食物的嚴重性。“對一家店來說,每天處理掉沒有賣完的食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也是最便捷的方式,他們並不認為這樣不妥或者有什麼影響。”因此Rocco需要一次次介紹自己的來意和入駐平台對環保帶來的好處。
後來越來越多人瞭解到這樣一種新興的消費模式,也在慢慢接受。“有很多消費者和商家都是因為環保參與進來的,我們平時也會舉辦一些線下的活動,側重於公眾的環保教育,讓他們從活動里瞭解到我們做這樣一個平臺的原因。”Rocco說。
“雙碳”目標下,碳排放管理成為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但關注到食物領域的機構仍然短缺。Rocco認為,在中國迴圈經濟大力發展下,這一行業未來還有許多機會,但作為一項創業專案,在環保初衷和盈利之間,Rocco也需要找到平衡。
Rocco 說:“實際上我們覺得這是一件需要長久做下去的事業,現在所有獲得的利潤也都再次投入到公司里了,我們需要得到更多合作夥伴的支援,擴展到更多的城市,所以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Rocco為商家講解平臺概念 封面新聞記者 朱珠 攝
食品安全等問題引爭議
行業發展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盲盒模式能減少約30%的損耗。”在採訪中成都一商家告訴記者,參與盲盒的商品多為當日製作、保質期1日至3日的產品,每天盲盒數量不固定,會在多個平臺上架。記者看到,除了“八點以後”,目前市面上比較主流的還有“米粒盒子”和“惜食魔法袋”等不同平臺,年輕人們紛紛建立群組,分享自己購買到的驚喜盲盒。
但在“剩菜盲盒”被稱讚“真香”的背後也引發了不少爭議。社交平臺上,有消費者表示部分商家在食品日期標註上含糊不清,甚至有食物可能存在品質隱患,對健康產生威脅。此外,盲盒“不退不換”的情況下如果出了問題,消費者稱想維權都困難重重。
“因為盲盒的不確定性,也有消費者可能買到不喜歡的食物。”為了避免造成二次浪費,Rocco稱他們的做法是和商家提前簽約協定,包括食物新鮮程度和安全問題都有一定的約束。“用戶端也有條款,客人如果接受我們平台的規則,才可以購買盲盒。”
在成都餐飲同業公會執行會長袁小然看來,“剩菜盲盒”雖然具有創新性和環保意義,但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仍需多方共同努力。消費者在享受這一新興消費方式的同時,也應增強風險意識,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並注意檢查食品標籤等資訊,留存消費憑證,注意食品種類和貯存條件。
“隨著更多消費者認識到其環保價值和經濟效益,預計‘剩菜盲盒’的市場需求將繼續增長。”大消費行業分析師楊懷玉認為,除了年輕人外,“剩菜盲盒”可能會吸引更多不同年齡段主張環保的人群,為了吸引顧客並解決現有爭議,商家和平臺也可能會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模式。
Rocco深知“剩菜盲盒”要長遠、健康地發展,作為平臺方有很大的責任和義務,隨著大眾對環保和減碳越來越重視,Rocco和Emma從不到5平方米的辦公室起步,未來也將有更多人同行。
封面新聞記者 朱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