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武陵山區的歷史磚瓦遇見嶺南創新陶瓷工藝,一場跨越千里的文化對話在東莞展開。3月25日,東莞市唯美陶瓷博物館與貴州銅仁博物館舉行館際交流暨藏品互贈儀式,以21件藏品為媒介,在跨區域文化互鑒中書寫新時代“山海情”。
在儀式現場,銅仁博物館移交的12塊明清古磚與9片紋樣瓦當引發關注。明清古磚鐫刻官印威嚴、商號繁華、民居煙火,紋樣瓦當訴說中原文明與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千年交融。承載多元文化密碼的藏品,為研究西南地區建築技藝與社會發展提供了珍貴物證。
作為回贈,唯美陶瓷博物館呈現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典範,純手工複刻梵凈山碑刻和李可染“看萬山紅遍”瓷畫,將水墨意境轉化為永不褪色的陶瓷藝術。
唯美陶瓷博物館館長朱紅宇表示:“當銅仁萬山朱砂礦的文化記憶遇見嶺南創新基因,這是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
據悉,此次合作源於莞銅文博交流的戰略部署。2024年9月,東莞博物館聯盟首次組團出省交流,走進貴州銅仁共議文、博、旅、教合作事宜,為“莞銅友好共建單位”掛牌。東莞博物館聯盟贈送文創產品大禮包,莞銅雙方座談交流相互“取經”“東莞博物館聯盟巡展”“歷史課本中的國寶”兩場圖片展開始巡展,兩地博物館間搭建起合作橋樑。
此次互贈標誌著兩地文博合作從幫扶向共生轉變。銅仁方面通過系統梳理地域文化符號,為東部技術創新提供應用場景;東莞則依託陶瓷產業優勢,將文化IP轉化為可傳播、可體驗的現代載體,這種互補式協作讓藏品真正成為文明對話的載體。正如銅仁博物館館長唐安民所言:“當莞銅磚瓦在彼此土地生根時,激蕩的是文明傳承的永恆生命力。”
這場跨越山海的文明對話,以莞銅文博協作為紐帶,通過資源分享與創新實踐,為東西部協作注入文化內核,更展現了跨區域博物館在文化遺產傳承中的多維探索。
文、圖 | 鄒春江 蘇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