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到,蛋兒俏。近日,河源市龍川縣文化館攜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沉浸式文化體驗活動。在溫馨的氛圍中,孩子們親手製作客家傳統美食“艾粄”,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助力客家美食文化傳承。
艾粄,這一春分、清明的應節食品,是客家人代代相傳下來的一種獨特美味的傳統小吃。龍川的石東艾粄製作技藝是河源市第九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之一。活動開始時,授課老師採用互動問答的方式引導孩子們認識春分節氣,當問到“春分是什麼時候”的時候,教室里瞬間小手林立,一雙雙小手充滿著稚嫩的活力。
“這是‘艾草’,也就是益母草,它可是客家人春天不可或缺的食材哦,今天我們要和‘艾草’一起做遊戲。”身著靛藍碎花圍裙的授課老師邱麗瓊緩緩走上臺,她手中捧著鮮嫩的艾草,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邱麗瓊順勢給孩子們講解艾草的生長習性與特點,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小臉上滿是好奇的神情。
老師把孩子們分成了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都配備了指導老師。“揉面就像是給麵團做按摩,要讓艾草的清香滲透到每一粒麵粉當中。”在示範環節,邱麗瓊一邊揉面一邊耐心地講解著。穿上圍裙的小朋友們瞬間變成了可愛的“非遺小傳人”,他們像模像樣地模仿著動作,揉面的時候小手沾滿了青汁,卻仍然樂在其中。小朋友們製作完成的艾粄由老師統一收集起來,送到廚房蒸熟。
此次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趣味教學”的方式,讓非遺技藝走進了童真世界,當孩子們用沾滿艾草香的小手觸摸著非遺技藝,傳承傳統文化的種子已悄然在心田生根。龍川縣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以節氣為媒,讓更多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綻放異彩。
文、圖丨袁文康 蔡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