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宣講家網
章平周
據3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報導,放眼北京,這裏不僅擁有我國數量最多的人工智慧企業、人工智慧獨角獸、人工智慧大模型,擁有我國最頂尖的人工智慧學者、研發機構,還是我國第一個千億參數大模型、第一個AI智慧體、第一家AI獨角獸、第一個智慧機器人實驗室、全球第一個通用智慧人、全球第一款光訓練晶元的誕生地……不勝枚舉的“第一”,為北京贏得“人工智慧第一城”的美譽。
2024年北京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北京人工智慧領域上市企業46家,總市值4.3萬億元;獨角獸企業36家佔據中國半壁江山……人工智慧群星何以閃耀北京?
人才“引力場”,聚智匯能。科技競爭,人才是關鍵。北京在人工智慧領域出發早、積澱深、步伐快。本世紀的第一個10年,百度即開始部署人工智慧。2018年,智源研究院已開始著手部署研發國內首個大模型。在這一波大模型浪潮到來之前,北京已部署建設人工智慧領域6個全國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集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高層次學術交流於一體的高水準科研基地。在北京頂尖學府、科研院所林立,凝聚了全國最多的人工智慧頂尖人才與學術成果。30所高校設人工智慧本科專業,20余所高校成立相關學院或研究院。北京還出臺全國首個人工智慧人才專項政策,成立中關村學院,培養35歲以下拔尖人才。智力與資源的密集,鑄就了強大的技術實力,讓北京在人工智慧賽道擁有獨特的創新策源優勢。
政策“及時雨”,精準助力。將人才優勢充分轉化為產業優勢,離不開政策的有力扶持。北京是人工智慧大模型領域政策幫扶力度最大的城市之一。2023年5月,在國內率先出臺兩項人工智慧專項政策,為人工智慧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補短板、鍛長板。不到半年,又出臺一項政策專門為算力提速。算力方面,朝陽、海澱等多區建設算力中心,並以補貼支持企業創新,僅2024年一年就新增智慧算力8620P。數據方面,全國首個人工智慧數據訓練基地建成,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持續擴容。同時,北京提出“引導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開展對科技創新領域的長期投資”模式,設立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政府投資基金,陪跑企業成長。這些政策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產業“生態圈”,協同共進。產業集聚、優勢互補的協同發力,是北京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動力。北京因地制宜,在海淀建設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在經開區打造AI原生產業創新高地,支援其他區聚焦細分賽道孵化特色產業。北京實施“人工智慧+”行動,推動跨行業、跨領域協同創新,為技術找場景、為場景找技術。例如無人計程車、“AI工廠”等專案落地,讓AI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北部海澱,全球首個人工智慧街區正加速反覆運算,智慧應用接踵而至,智慧硬體應接不暇。南部亦莊,從無人駕駛、智能工廠,到人工智慧+消費、人工智慧+生物醫藥……人工智慧“+”出新未來,一座“AI原生城市”呼之欲出。
北京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成就令人矚目,其成功經驗對其他地區發展人工智慧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未來,希望北京繼續發揮優勢,讓人工智慧賦能千行百業、造福千家萬戶,為我國乃至全球人工智慧發展貢獻更大力量。(宣講家網 章平周)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