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允許孩子“浪費時間”,一個月後,他終於學會了自律
更新于:2025-03-26 01:14:21

01

我真的快被兒子的不自覺折磨崩潰了!

兒子今年小學6年級,每次假期,我擔心他一個人在家沒人照看,白天就把他送到了爺爺奶奶家,給他定好了語數英3科的假期作業。

等到晚上8點,我下班去接他,一推門就發現,兒子的手跟做賊似的,“嗖”地一下藏到了桌子底下。

看他這反應,我就知道,准沒好事!

一檢查,3科作業碰都沒碰,再順手一摸手機,電量見底,只剩5%,直燙手。合著,這是玩了一整天啊!

頓時,我腦袋瓜子嗡嗡響,感覺都要裂開了。

想想自己,在外頭辛辛苦苦上了一天班,累得跟狗似的,回來就盼著能有個省心的時候,至少也寫一點吧。

結果呢?他倒好,只知道玩手機!

我越想越不是滋味,心裡的火“噌噌”往上竄,腦袋一熱,啥也不想,一把抓過作業本,“嘩啦”幾下撕成碎片,狠狠地扔在地上!

“不想寫?行!那就永遠別寫了!不學習看你以後怎麼辦,撿廢品去吧!”我瞪著眼沖他吼道。

兒子一看我真撕了,急眼了,脖子一梗,跟鬥雞似的沖我咆哮:“你有病啊!撿廢品怎麼了,我明天就去撿!我願意,不用你管!”

我一下子愣住了,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啪啪”地往下掉,真是太寒心了!

養娃12年,我的心就沒離開過他半步,生活、學習樣樣給他安排地明明白白,為他操了多少心?

可到頭來,他卻完全不體諒我的苦心,我做什麼,他都覺得理所應當,簡直就像一隻白眼狼。

說起來,我和老公都是普通本科生,找的工作也是普普通通,再看看別人重點大學畢業生,不是進國企,就是上市公司,或者頂尖互聯網公司。

所以從小到大,我對兒子就一個念想:讓他心無旁騖,一門心思撲在學習上,以後可以通過學習更上一層樓!

為了讓兒子“贏在起點”,從1年級開始,我就給他做規劃,幾點學習、幾點複習、幾點休息等等,樣樣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就盼著他能多花心思在學習上。

可事與願違,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兒子對學習一點主動性沒有,好像全都變成了我一個人的戰鬥。

只要我不在後面催促、監督,他就在那磨洋工,作業天天拖到晚上11點多,學習成績更是一降再降,以至於每次去開家長會,我都得提前做好心理準備,生怕老師點名批評。

生活上也是,都12歲了,自理能力幾乎是零。

吃飯從來不主動盛飯端菜,也不會喊家人一起吃飯;

校服穿好幾天也不換,好不容易脫下來,隨手就是一丟;

房間亂糟糟的,自己從不知道整理......

不僅如此,隨著年齡增大,兒子越來越叛逆,處處跟我頂嘴對著干,我說1句,他能回懟10句,有時候我都懷疑他天生就是個反骨。

我心太累了!眼看就要升初中了,他一點也不著急,只要放假,滿腦子都是玩手機、刷視頻、打遊戲,真是恨鐵不成鋼!

02

有時候,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我忍不住偷偷抹眼淚: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怎麼就把孩子養成了這副德行?

沒辦法,被逼無奈,我只好硬著頭皮,開始有意識去關注教育孩子方面的文章、視頻,自己也是一點點去反思。

沒想到,越反思,我越害怕,因為我這才猛然發現,自己以前的教育方式有多蠢!

回想起來,這麼多年我對孩子的教育,簡直就是井底之蛙、自以為是。

原來,兒子的自理能力差、不上進、不自律,可以說幾乎是我一手造成的!

因為我總是習慣性地包辦一切,從不允許兒子去試錯,在我看來,這都是在“浪費時間”。

從小到大,兒子就像是家裡的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日子過得悠哉悠哉。而我就像是個不知疲倦的陀螺,圍著他轉個不停,事無巨細,什麼都替他做了。

幼稚園時,兒子笨拙地擺弄著衣扣,非要自己穿衣服。我嫌他浪費時間,一把拽過來,三下五除二,替他套上。

看到他房間亂糟糟,書本、玩具、衣服滿地都是,我一邊叨叨他懶,一邊上手幫他打掃乾淨。

有段時間,兒子突然對做飯感興趣,吵著幫我切菜,我怕他切著手,直接把他攆了出去:“別搗亂,有時間去看會書。”

甚至,為了不耽誤學習,我把他最喜愛的籃球課停了……

我總覺著,只要學習好就行了,別的,純粹是浪費時間。

殊不知,我的自以為是,無形間剝奪了他體驗、摸索和成長的機會。

現在我才明白,允許孩子“浪費時間”,才能在“浪費時間”中,慢慢去管理自己,學會自我管理、自我安排。

比如,我每天都在背後催促兒子快點寫作業,他往往是磨磨蹭蹭,越催越慢,但要是孩子知道,完成作業後,就能痛快去打籃球或者看會電視,那麼他完成作業的效率就會提高。

實際上,孩子表面上看似在“浪費時間”的舉動,其實背後是在積累能量,每一次小小的嘗試,都會讓他們有真實的感受、體驗和反饋,才會讓孩子收穫到成就感,也讓他們對自己有更多的掌控感。

想想之前對兒子的包辦,我心裡真是懊悔不已!

那時候,他對生活保有熱情,也願意勇敢地去嘗試、探索,從而獲取自信,激發內在能動性,而這些,正是自律形成不可或缺的品質。

可我呢,偏偏要當個“指揮官”,讓他按著我的路子走,把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力都給框住了。

如今,我的兒子彷彿一輛靜待啟動的車,自己沒動力,只依賴我在後面拚命地推,一旦我累了、鬆了手,他就失去了方向,停滯不前。

更糟糕的是,當我試圖通過施加壓力、批評與指責來激勵他時,這輛車不但不加速,還直接熄了火,選擇躺平擺爛。

因為他已經習慣了被推著走,忘了自己也有輪子。

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這輛車,自己裝滿油重新啟動呢?下面2點建議,你一定要認真看完!

03

1. 一定要學會“放手”,從賦予孩子時間自主權開始,允許孩子“浪費時間”。

生活中不只有學習這一項,大人工作一天也需要休閒放鬆來調節,更何況孩子。

想想以前,我真是糊塗,眼裡心裡全是學習,把他當成學習機器,結果兒子變得更加厭學和叛逆。每次看到我,就像看到一個催他學習的“鬧鐘”,臉上寫滿了無奈與反感。

現在我開始學著放手,把自主權還給兒子,我告訴他:“只要在9點半前能完成作業,我檢查通過,具體過程怎麼安排,都是你自己說了算。”

不僅如此,我還答應他重拾籃球,週六他有一整天的時間,可以盡情在球場上揮灑汗水,享受那份屬於他的快樂與自由。

說實話,做出這兩個決定,我心裡也是忐忑不安的:這樣放手,真的能行嗎?

出乎意料的是,第一天兒子就如約完成了任務:

他給自己安排的計劃是,1小時完成作業,然後出去找同學玩,晚上9點我檢查完成情況,他再做訂正修改。

有了自己的安排和計劃,他做作業時彷彿變了個人,爺爺奶奶跟我說,他那叫一個全神貫注,再不見之前頻繁起身上廁所、喝水、撓癢癢。

晚上下班回來兒子笑著告訴我:“媽媽,現在我可有盼頭了!也不用坐在那裡耗時間了,所有時間我自己安排,我就覺得好珍惜啊。”

說實話,那一瞬間,是我長久以來,第一次感受到兒子眼裡有了光。

2. 重塑自信之光:以正向評價驅散“習得性無助”,激發孩子價值感與成就感,喚醒內在驅動力。

以前,我在教育兒子時,總是習慣性地給他貼負面標籤,比如:笨、懶惰、拖拉、不專注、管不住自己、不自律等等……

這些話語就像影子,悄無聲息地融入了日常。不管他如何努力,我總挑剔不已,心裡頭認定他就是不行。

日子久了,那些話彷彿有魔力,兒子真的長成了我口中的樣子。

他也認為自己幹啥啥不行,再加上自理能力差,同學們會嘲笑他,於是就陷入了“我不行,我做不到”的怪圈,心理學上叫“習得性無助”。

現在,我開始用“放大鏡”去挖掘兒子身上的閃光點,認可他、肯定他:

兒子,我們約定的第一天,你就能很好安排時間,準時地完成任務,我對你的成長感到非常高興,你的自我掌控力真得很強。

這裡分享一個肯定孩子的模版: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如實講出來,然後說出你的感受,最後說這是孩子身上什麼品質的體現。

兒子,你現在寫作業時,不僅很專注,品質也是越來越高,老師也跟我講了你的進步,媽媽真的很為你高興!

兒子,我看到你今天整理房間了,現在房間看起來非常整潔,你累不累呀?媽媽晚上帶你出去下館子呀?

從生活、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去看見兒子做得好的地方,肯定他的付出。

在我不斷地認可和肯定下,兒子果然越來越自信。

更讓我驚喜的是,在完成作業後,他還開始計劃,要預習後面的內容。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

“現在我寫作業速度快多了,老師總說要提前預習,我想反正還有時間玩,閑著也是閑著嘛,我就預習試試看咯~”

看著兒子一天天地進步,自理能力逐漸增強,對學習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我的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此刻,我才恍然大悟,教育本來就應是輕鬆地引導,而非一味地強迫、催促,只是我以前的教育理念太淺薄,才把一切搞得如此糟糕。

04

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一個優秀的孩子,永遠不是靠外界的壓力打造出來的,而是靠內心的動力塑造而成的。

教育孩子,我走了太多彎路,如今才終於明白:

如果讓一個孩子,沒有時間思考學習的意義,自然,他也沒有空間探索人生的價值。

如果讓他在十幾歲的年紀,就失去了成長的動力,之後的漫長歲月中,他也會將逃避當成唯一的出路。

喚醒孩子的內驅力,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你曾經也是焦慮型父母,不敢放手,不允許孩子有自由空間,從今天起,試著和他一起“浪費時間”吧。

如此,孩子才能重燃生長的動力,你也可以真正走進孩子心裡,成為他的最佳盟友,給予他闖蕩世界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