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生物製藥融資數止跌增長,上海站C位
更新于:2025-03-26 01:07:26

封面|公眾號 AI 生成

近年來,尤其在新冠疫情後,全球健康意識顯著提升,創新葯研發和生物技術商業化進程進一步提速,吸引了大量風險投資、私募股權、跨國藥企及戰略投資者的關注。

中國作為全球除美國以外的第二大醫藥投資市場,呈現出強勁的增長韌性——這與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對創新藥物和先進治療手段的迫切需求相關,也得益於基因編輯、細胞與基因療法等前沿生命科學技術的突破。

從一級市場的融資情況來看,2024 年國內生物製藥行業不如前幾年熱門,總融資金額 496.95 億元,同比下降 9.3%;融資事件數量增長了 11.8%,結束了連續兩年的下滑態勢。

我們還將重點關注那些快速融資的創新藥企,獲得新融資的醫藥獨角獸。

2024 年生物醫藥行業投融資情況

生物技術與製藥行業是結合前沿科技研發創新藥物和療法的領域,既包含傳統化學藥,也涵蓋基因編輯、細胞治療、mRNA 疫苗等“黑科技”。

根據 IT 桔子數據統計,國內生物技術與製藥行業近十年融資呈現“緩慢爆發後階段性調整”的鮮明軌跡。

2015 年至 2018 年,融資事件從 162 起穩步增長至 337 起,融資金額也從 98.56 億元增長到 415.83 億元,資本逐漸加碼。2020 年融資事件數量大幅增加至 488 起,較 2019 年增長了 46%,融資金額更是躍升至 1053.78 億元,同比增長 153%。

2021 年生物製藥行業融資達到了近十年頂峰,共發生了 773 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金額高達 1358.69 億元。這一階段的暴漲主要得益於政策紅利(科創板開放、港交所新政)和新冠疫情催化的疫苗研發熱潮。

之後幾年行業有所降溫,2024 年融資事件回升至 551 起,融資金額降至 496.95 億元,較峰值縮水超 60%。

2024 年國內生物技術與製藥行業的融資輪次分佈顯示出“早期火熱、後期謹慎”的特徵。

其中,A 輪融資以 247 次、45% 的比重佔據絕對主導地位,資本集中押注已完成初步技術驗證、需推進臨床試驗或規模化生產的專案。

天使輪以佔比 18% 緊隨其後,不過,生物製藥種子輪融資僅有 7 起,極為稀少,佔比 1.3%。

現階段純概念階段的製藥項目融資困難,對於種子 / 天使階段而言,資本重點關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術轉化專案,例如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及校友聯合創立的“合珀生物”,由唐力教授團隊聯合晶泰科技共同創立的“萊芒生物”。這類投資標的背靠教授團隊,科研實力雄厚,已初步形成研究數據、專利壁壘。

而後期融資明顯遇冷—— C~E 輪合計佔比僅 11.3%,行業面臨臨床高失敗率與商業化壓力,如 CAR-T 療法因療效未達預期或醫保降價導致後期估值承壓。

戰略投資佔比 9.3%,大型藥企通過注資鎖定創新藥物研發技術,例如民生藥業、安必生製藥戰略投資“博悅生物”。

整體來看,資本集中押注 A 輪專案,反映對技術中期轉化的信心,但也暴露後期商業化能力不足的短板。未來行業需平衡創新與落地,避免“融資斷層”導致的資源浪費。

如圖所示,上海依託張江藥谷產業集群、金融中心資源及政策支援,以 120 次醫藥股權融資事件絕對領先,成為 2024 年醫藥融資最活躍的城市。上海獲投代表企業有箕星藥業、澤納仕生物和昂闊醫藥。

2024 年北京的醫藥融資體量僅上海的一半,北京的優勢是具有清華、中科院等頂尖科研機構,生命科學研究基礎夯實,獲投代表企業有華諾泰生物、賽特明強和知微生物。

蘇州位居年度熱門城市第三,通過蘇州工業園的政策紅利和製造優勢承接上海資源溢出,側重 CDMO 領域,獲投代表企業有信諾維、丹諾醫藥和齊禾生科。

深圳的醫藥投融資主要受益於深創投、同創偉業等本土活躍的投資機構積极參與生物醫藥投資,還有上市公司華大基因、微芯生物等產業龍頭的帶動下,不少基因相關創新企業落戶深圳,融資活動也比較活躍。

杭州則擁有西湖大學這樣新興科研力量,形成差異化競爭力,例如元素驅動作為西湖大學未來產業研究中心的重點孵化專案,完成了近 2 億元的 A 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杭州城投產業基金、招商局創投等。

中西部城市中,成都、南京依託區域中心地位和高校資源初步建立產業生態,武漢、廣州尚處潛力釋放期,而合肥憑藉中科大科研優勢探索細分賽道。

整體來看,長三角以上海為龍頭、蘇杭寧合協同發展的格局佔據半壁江山,珠三角則因廣州傳統產業路徑依賴顯現區域失衡。

2024 年醫藥領域的核心投資方

從出手次數來看,2024 年啟明創投以 17 次公開的醫藥投資事件領先,其投資組合覆蓋了從早期技術研發到臨床應用的多個環節,例如基因療法開發商“奧素博新 ACXEL ”、化學合成生物公司“鎂睿化學”、生物材料供應商“瑞凝生物”及免疫療法研發上“和其瑞醫藥”,顯示出其對前沿技術的全面押注和對創新藥全鏈條的深度佈局。

泰瓏投資 2024 年在醫藥領域至少有 11 次出手,專注於藥物開發與產業化,尤其是在腫瘤、代謝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如柯君醫藥、羿尊生物,同時通過投資泰楚生物等 CRO/CDMO 服務企業,強化了產業鏈的協同效應。

龍磐投資和順禧基金更傾向於早期生物技術的投資,但二者側重點略有不同。

龍磐投資偏好對顛覆性技術的發現,2024 年投資了細胞治療開發商“環狀生物”和 AI 驅動的藥物發現平臺“溪礫科技”;而順禧基金則佈局合成生物學公司“微元合成”和計算生物學企業“深勢科技”,強調對底層技術創新的支援。

深創投的投資方向則更具國資特色,其重點佈局醫療技術的國產替代,例如投資疫苗廠商“邁科康”、核藥研發商“藍納成”和高端醫療設備“漢諾醫療”,投資更偏向於產業化落地和技術國產化,具有較強的政策導向性。

快速融資的新銳創新葯研發公司

2024 年生物技術與製藥行業有 508 家公司獲得融資,其中 42 家在年內完成兩輪及以上融資,多聚焦於基因編輯、細胞治療、AI 藥物研發、合成生物學等創新領域,凸顯資本對前沿賽道的持續加碼。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家新銳生物醫藥公司萊芒生物在 2024 年內累計獲得了 3 輪融資。

萊芒生物(Leman Biotech Co., Ltd.)專注於腫瘤免疫治療的創新藥物研發,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唐力教授團隊聯合晶泰科技共同創立,致力於通過免疫代謝重程式設計技術突破腫瘤治療的瓶頸。

其核心技術 Meta 10 通過增強耗竭 T 細胞的代謝活性,顯著提升免疫治療的回應率和療效,已在多個動物模型中展現顯著效果,並發表於《Nature Immunology》等頂級期刊。

萊芒生物 2021 年 7 月在廣東深圳成立,2024 年 4 月,獲得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的千萬級人民幣投資。同年 6 月,公司完成 5000 萬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由富匯創投、天圖投資、晶泰科技和雲帆科技投資聯合領投。

2024 年 11 月,萊芒生物完成 A 輪 1 億人民幣融資,本輪融資由富匯創投領投,君熠投資和晶泰科技等跟投。

內容和資訊一些啟發
內容和資訊一些啟發
2025-03-26 06:28:56
什麼是好演算法
什麼是好演算法
2025-03-26 06: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