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井岡山報
本報全媒體記者 羅仁瑾 曾怡
日前,記者走進位於泰和縣螺溪鎮的智慧農業食用菌產業園,一排排整齊的菌棒在大棚內靜靜“孕育”,朵朵食用菌破袋而出,宛如一把把小傘,工人們正忙碌地將成熟的蘑菇採摘、裝箱。
該產業園致力於食用菌工廠化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目前,已建成年產3000萬袋菌棒生產線、1.3萬平方米養菌庫及日產2.5萬公斤鮮菇生產基地。通過“整縣推進、大園區建設”戰略,建成三大園區基地,共460畝大棚種植面積。
為了聯農帶農,該產業園創新“借棒還菇”模式,帶動農戶參與食用菌生產。“我們為農戶提供菌棒和技術支援,農戶向我們‘借’培養好的菌棒,香菇成熟後由我們統一收購,並深加工銷售,村民再‘還’菌棒費用。”產業園負責人饒品鋒向記者介紹何為“借棒還菇”。
“零風險”種植讓農戶輕裝上陣,既降低了前期投入,又保障了後期銷售。目前,產業園已與6家種植戶和4家村委會合作,僅僅半年就銷售了十幾萬個菌棒,預計今年將突破500萬個。
在螺溪鎮路邊村,村黨支部書記周水光正帶領村民探索這一新模式。路邊村總戶數近600戶,人口2600多人,長期以來,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種植優質水稻、肉牛養殖和家禽養殖。去年11月底,路邊村以村集體名義向產業園“借”了2萬個菌棒,開始種植木耳。
“我們利用水稻種植的季節性特點,在水稻種植的農閒期開展木耳種植,充分利用了時間和勞動力資源。”周水光向記者介紹。目前,該村已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菌棒種養庫。
通過“借棒還菇”模式,企業、村集體和農戶緊密聯繫在一起,真正實現了聯農帶農的共贏局面。隨著“借棒還菇”模式的推廣,該縣越來越多的農戶將從中受益,鄉村振興的步伐也將更加堅實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