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海峽導報
近年來,多地探索父母護理假。然而,不少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並不瞭解這一制度,存在“企業不願放、職工不敢休”等情況。作為一項新的假期制度,父母護理假目前多由地方在相關規定中加以體現,尚未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同時,由於假期成本分擔機制不足,面臨難以執行等情況。 (3月31日《工人日報》)
□唐傳豔
若想讓父母護理假不再是“紙面上的福利”,首先在執行上要多出狠招。當前護理假難落實的癥結在於只有軟約束,沒有硬規定。不少地方政策使用“鼓勵”“宣導”等表述,企業執行全憑自覺。當務之急,是將護理假寫入勞動法或出台專項法規,明確休假天數、適用條件、違規罰則等剛性條款。對拒不執行的企業納入勞動監察重點名單,與信用評級、專案招標挂鉤;對剋扣護理假待遇的行為,支持職工依法索賠。
其次,針對企業出台激勵政策要更加精準。一些企業之所以抵制父母護理假,主要因為人力成本激增,尤其對中小微企業而言,員工集中休假可能影響生產秩序。破解這一困局,不能只讓企業承擔成本。可探索建立成本共擔模式,比如對落實護理假的企業,按休假天數給予社保減免或財政補助;對模範企業給予稅費抵扣、評優傾斜等激勵。同時,鼓勵企業創新彈性工作制,如錯峰休假、遠端照護等柔性管理方式,實現盡孝與生產的平衡。
破解護理假困局不能靠一方單打獨鬥,而是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家庭、個人等聯動執行。政府部門加強政策銜接,將護理假與長護險、社區養老等服務打包推進;工會組織設立維權綠色通道,為職工爭取休假權;社區發展互助養老組織,補位家庭照護力量;個人敢要打破不敢維權的心理,把推動落實父母護理假當成分內責任。只有當各方認真對待父母護理假,這項政策紅利才能得到充分釋放。
父母護理假的執行情況,考驗的不僅是企業和個人,更是整個社會。面對加速到來的銀髮浪潮,不能止於有政策,更要確保政策能夠兌現。落實父母護理假唯有多出狠招,以更剛性的制度護航、更智慧的治理破題,才能讓這項福利從“紙面”落到“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