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梧州日報
“指尖下單”便利萬家生活
——我市“上門經濟”持續升溫觀察
本報記者 郭俊傑
在生活節奏持續加快、消費需求愈發多元的當下,“上門經濟”正悄然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從家居清潔、美甲美容到寵物護理等,各類上門服務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消費者足不出戶,便能盡享便捷體驗,這一模式也愈發受到年輕消費群體的青睞。
記者在多個網路社交平台上輸入“梧州上門”等關鍵詞,便能搜索到大量提供上門服務的資訊。
“95後”小李是一名保險銷售員,同時也是一名“鏟官”。憑藉多年的養貓經驗,她利用業餘時間做起了上門餵養貓狗的服務。記者在她發佈的服務資訊中看到,她詳細羅列了服務流程、收費標準和注意事項。例如,客戶需先繳納20%的定金,服務結束后支付剩餘款項;上門前,她會進行消毒,並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確保服務安全衛生。
小李告訴記者,她的收費標準根據距離而定,以旺城廣場為起點,周邊3公里範圍以內的地點餵貓15元一次,餵狗20元一次。“需要上門餵養的客戶通常是因為出遠門無法照顧寵物,尤其是公休日期間,這類需求會明顯增多。”為讓客戶安心,小李還會主動詢問客戶家中是否安裝了攝像頭。若沒有,她會在服務過程中全程進行視頻記錄,以便客戶隨時知曉情況。
與上門寵物服務相仿,上門美甲在我市同樣擁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張女士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美甲師,在旺城廣場經營著一家美甲店。她的工具箱裡裝滿了各式各樣的美甲工具和色彩斑斕的指甲油,隨時準備為客戶提供上門服務。
張女士的顧客群體中,不乏忙碌的職場女性和需要照料家庭的寶媽。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她們難以定期前往美甲店,張女士的上門服務恰到好處地解決了這一困擾。“在客戶家裡,她們會更加放鬆,也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有時候,美甲不僅僅是單純的美妝服務,更是一種情感交流。”張女士說道。
儘管“上門經濟”日益流行,市民在享受其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心存諸多顧慮。隱私洩露風險、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糾紛維權困難等問題,也成為消費者普遍關注的焦點。
今年春節前夕,家住萬秀區棗沖富安社區的蒲女士就經歷了一次不愉快的保潔服務。蒲女士通過網路平台團購了一份價格為88元、時長4小時的保潔服務。“兩室一廳的房子,以往4個小時可以將全屋大體打掃乾淨,可這次4個小時只打掃了廁所和廚房。”蒲女士說,儘管清潔人員全程並未偷懶,但最終的服務效果遠未達到預期。蒲女士還提到,她曾多次聘請家政服務,價格一般在每小時40元至45元。由於這次團購價格較為便宜,下單前她還特意與商家確認過服務品質,然而效果卻令人失望。
市民麥女士也有類似遭遇。她提前一天預約了上門化妝服務,卻在演出當天下午接到化妝師的電話,被告知無法履約。麥女士無奈地說:“因為白天要上班,晚上又有演出,我特意提前一天預約上門化妝,結果當天下午對方才通知我來不了,最後我只能自己匆忙趕到化妝店完成妝容。”
記者瀏覽網路平臺上的用戶評價發現,差評內容主要集中在上門服務效果不理想。經梳理,上門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服務人員資質良莠不齊,兼職人員較多;另一方面是不少服務者依託個人社交帳號接單,缺乏專業平臺與公司的有效監管保障。
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撥打“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進行反映。該熱線工作人員建議,市民在網路平台上購買家政服務時,優先選擇本市具有相關資質的家政公司,明確雙方的權責,避免出現糾紛。
“正規家政公司在人員管理方面有完善的流程與標準,會對服務人員進行培訓、考核和監管,服務人員也須持有相應的技能證書。”我市一家政公司負責人認為,服務質量是決定“上門經濟”可持續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僅要在服務形式上追求多元、便捷、個性,更要針對行業特性,完善規則、明確標準、建立獎懲機制,在把控服務質量上持續發力。只有這樣,才能切實保障消費者與從業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