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科納米董事長李曉旻:做難而正確的事 推動半導體行業“Labless”變革
更新于:2025-03-26 06:16:05

本文轉自:上海證券報

  李曉旻

◎記者 王玉晴

20年時間,勝科納米董事長李曉旻在第三方晶元檢測分析領域走出了一條“難而正確”的路。

3月25日,勝科納米在科創板掛牌上市。李曉旻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Labless”(無自建實驗室)模式將是半導體行業的大勢所趨,勝科納米將堅持做這一模式的推廣者。他期待,通過“Labless”模式為勝科納米打造護城河。

“難而正確”的信念支撐創業之路

2001年,李曉旻的人生軌跡因全球互聯網泡沫而發生改變。

李曉旻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微電子專業,之後到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001年4月,在他走出校門之際,全球互聯網行業進入寒冬。陰差陽錯之下,李曉旻到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微電子研究所開啟了職業生涯。

那時,他在研究所進行晶元失效分析。雖然工作冷門,但他憑著認真的勁頭,在技術上小有積累。

2004年,李曉旻創立新加坡勝科納米,成為一名晶元檢測“赤腳醫生”。他用白天時間跑客戶,晚上租用老東家實驗室的設備做實驗。就這樣連軸轉了3年,他將客戶從2家拓展至40家。

不過,李曉旻意識到,“赤腳醫生”的模式不可持續。2007年,他通過融資租賃擁有了自己第一台實驗設備,勝科納米蛻變成一家晶元“小診所”。

支援這位“赤腳醫生”的,是全球知名分析儀器製造商賽默飛。

原來,李曉旻工作和創業期間一直使用賽默飛設備,為賽默飛開發過多項有價值的設備應用,給對方留下了技術專精的印象。那時,賽默飛亞太區總經理告訴他:“投資機構信不過你,我信得過。憑你的技術,用我們的設備肯定可以賺錢。”

就這樣,“小診所”在新加坡開了起來,不斷吸納新的“體檢者”,規模越來越大。2011年,新加坡勝科納米成為東南亞最大的第三方晶元檢測分析實驗室。

2012年回國創辦蘇州勝科納米後,李曉旻和同事發現,國內半導體生產以低端產品為主,客戶自建實驗室一般可以滿足其檢測分析需求。最開始的3年,業務拓展情況不算理想,“Labless”模式一時難以推開。

但李曉旻堅信,“Labless”模式一定有未來。隨著半導體行業技術不斷走向精深,企業愈發難以承擔自建實驗室所需的資金、人才、技術投入,實驗室將從公司內部分離出來,成為產業鏈的單獨一環。

李曉旻的堅持在2014年出現轉機。隨著半導體產業向高端攀升,企業對專業化檢測的需求激增,勝科納米的市場開拓迎來春天。

回顧創業之路,李曉旻認為,關鍵是做“難而正確”的事。“我喜歡大而沉的創新,它形成的壁壘足夠高。”李曉旻說。

打造對標晶圓廠的“超級實驗室”

目前,勝科納米為半導體全產業鏈客戶提供樣品失效分析、材料分析、可靠性分析等分析實驗,主要服務於客戶的研發環節。公司在檢測分析技術、測試樣品製備、測試治具改造等方面形成了20余項核心技術,擁有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的70余項檢測專案、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CMA)認可的20余項檢測專案,並獲得ISO9001國際品質管理認證、ISO17025國際實驗室質量認證等。

設備、技術和人才是實驗室的“看家法寶”。李曉旻介紹,50年前一台光學顯微鏡即可滿足檢測需求,而今,公司2024年末的分析設備總規模已達7.6億元。公司納米探針技術可對3nm製程晶元進行原子級分析,性能甚至超越頭部客戶自建實驗室。這項技術是公司近年來營收增長的主要貢獻來源,今年創收金額有望翻倍增長。

在訪談中,李曉旻專門介紹了公司在蘇州總部投資建設的一座媲美晶圓廠規模的“超級實驗室”,這座實驗室即將投入使用。它也是勝科納米此次IPO的主要募投專案。

據介紹,這座“超級實驗室”的總面積超7萬平方米,總投入規模超10億元,滿載狀態下實驗人員達上千人。這些指標與一座8英寸晶圓廠相當。“近期,不少國外頭部客戶來這裏參觀。有的客戶對我說,全世界都沒有這種級別的實驗室。”李曉旻說。

在李曉旻的藍圖中,這座實驗室將成為推動“Labless”模式普及的引擎。“只有當第三方實驗室能力超越客戶自建實驗室時,我們才能倒逼市場分化。”李曉旻說,半導體行業分工不會自發產生。勝科納米希望通過借力資本市場,不斷投入研發創新,為“Labless”模式市場不斷創造增量。

春和景明人亦勤
春和景明人亦勤
2025-03-26 04:52:12
深情守望
深情守望
2025-03-26 04:52:29
浙江赴滬招才引智
浙江赴滬招才引智
2025-03-26 04: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