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產研團隊的6個表現及解決方案
更新于:2025-03-25 23:10:31

在快速變化的科技領域,產研團隊的表現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然而,有些團隊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影響工作效率和結果。這篇文章將深入剖析“糟糕”產研團隊常見的六個表現,並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幫助團隊克服挑戰,提升整體表現。

如果是不是親歷過“糟糕”的團隊,我不會對所謂的“團隊凝聚力”、“團隊溝通”、“團隊激勵”這些“陳詞濫調”的重要性有深刻的切身體會。就好像不到沙漠,不知水對於人體的重要性一樣。所幸,現在團隊已爬出深坑。

這篇文章將從6個問題,來分析“糟糕團隊的具體表現”,進而總結,我們怎麼通過2個季度的努力,把一個所謂“糟糕”“低能”的團隊,改造成一個優秀團隊,並且打造出領先業界的產品的經驗。

問題1:閉門造車,功能可用性差

產品、研發對產品、使用者使用場景不熟悉,更很少關注市場和競品,與市場同事(需求方)的溝通也嚴重不足,結果功能上線后,產品認為做出來的功能很強大,但是使用者、運營同事認為不好用,沒法用。

解決辦法:

  • 強制體驗產品:整個研發團隊,尤其是產品經理,必須投入時間體驗自己的產品,體驗競品,成為使用者,從使用者角度思考問題,基於使用者使用場景來設計方案,而不是靠臆想。我始終相信,唯有自己是真正的使用者,才能出好的產品。
  • 優化溝通流程:邀請市場、運營同事參與需求評審會、以及內測,在產品上線前,儘早反饋問題,越早暴露問題,協商、調整方案的成本越低,可避免浪費研發資源,接收多方意見,也有利於產品經理做出科學決策。
  • 上線后持續優化:產品功能需附帶數據埋點,功能上線后,持續關注數據情況,並收集用戶反饋,進行優化。

問題2:缺少規範和存檔,重複踩坑出BUG

由於公司人員流動頻繁,一兩個月前開發的功能經常找不到文檔,全靠記憶,甚至產品經理自己都不清楚已有的功能邏輯,研發也不清楚上一任同事留下來的代碼。每次做新功能或者小優化點,都要花大量時間去研究線上方案,總是怕一改就錯,嚴重影響效率。

解決辦法:

  • 定時更新文件:所有功能必須有規範文件,且每周更新,建立內部共用SVN,項目成員可隨時查看文件,瞭解已開發的功能細節,提前預防問題,避免重複踩坑。
  • 統一規範:同個項目成員,無論是書寫產品、研發文件,還是代碼,都需要遵循統一的規範,並且在完成新的功能模組後,要及時輸出技術文件,説明其他協作者和新同事快速接手。
  • 透徹瞭解全域細節:產品經理、主程必須掌握線上產品的每一個細節,並且在做新功能設計時,從產品全域出發去思考,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角,顧此失彼。

問題3:跨部門溝通成本高,效率低

由於公司不同部分散在各地辦公,只能線上溝通,有時候為了弄清楚一個問題,需要找遍了一圈人,而且還不一定能得到答案,溝通成本極高。會議多,但難形成結論,且會議遺留問題難有實質進展。

解決辦法:

  • 避免單點溝通:可採用共用表格,來作為需求收集、問題跟進、項目進度等共享管道,盡量做到多對多溝通,及時同步資訊。
  • 需求採集、問題反饋等可事先提供完善的範本,一次性採集到完善資訊,避免多次溝通浪費時間。
  • 參會者需會前需熟悉資料,並帶有思考來參會,需明確會議目標,會議結論及跟進事項需落實到具體負責人,並引入管理者監督制度。
  • 以專案來構建組織架構,統一團隊成員目標和獎懲制度,往一個方向發力。

問題4:產品設計方案不合理,代碼品質差

業務人員專業能力欠缺,方案設計邏輯混亂,甚至自身矛盾,缺少高專業度的人員説明把控,將有明顯問題的方案投入開發。不具備全域思考能力,甚至由於配置後台與用戶端功能是兩個產品經理負責,出現了配置後台與功能邏輯對不上,配置後台無防錯設計,配置錯誤會造成程序崩潰的問題。

同時,研發人員代碼水準也較低,抽象能力差,代碼經過幾次換手,交接不完整,整個項目開發8個月,核心流程依然無法跑通。

解決辦法:

  • 明確第一責任人:產品經理需作為第一責任人,對方案合理性負責,開發者對代碼品質負責,若出現問題無法定義直接責任人,則leader擔責。
  • 做好方案評審、代碼review,初級執行人員的方案需經過審核后,才可投入研發,需將潛在問題在方案階段即暴露出來,並設計合理方案。
  • 提供成長機會和機制,通過導師制度,分享會、面談等方式,讓新手快速成長。小組範圍內進行總結會,定期對問題進行反思、討論,避免重複犯錯。
  • 人力資源升級,考核人員水平等級,優勝劣汰,明確獎懲,優化人力結構。

問題5:研發流程多槽點,大功能研發常爛尾,且花大量時間解決線上BUG

市場人員主導需求方案,產品經理未做需求篩選和版本規劃,技術人員未對方案研發成本給出反饋,只是照單進行開發,甚至開發到一半,才發現無法實現,經常導致嚴重延期。發現問題後,未及時解決驗證,而是繼續疊功能,當系統過於複雜後,原先的問題解決難度被嚴重放大,造成爛尾。

團隊組織分散,成員各掃門前雪,甚至出現某一業務自行修改協定,而漏了周知其他相關業務,導致相關業務出現嚴重的線上BUG,卻由於各自對他人業務不瞭解,花了兩天才定位到是協議問題。

對測試環節重視程度不足,缺少測試工具支援,日誌上報不全,人工測試效率低下, 難以定位問題。

解決辦法:

  • 產品需承擔起需求過濾的責職,提前做好版本規劃,制定目標上線時間。同時,提前與主要研發負責人先做簡要評估,根據所需研發資源多少,結合緊急度,優先順序和排期規劃,保證核心功能按時上線,優化功能快速反覆運算。
  • 技術側需提高主動性,參與方案商討,給出專業意見,事前預判方案潛在可行性風險點,並評估性價比,不能因為市場側的強勢,就自動放棄討論,把自己當成純執行者。技術側的聲音,對產品的版本劃分、研發優先順序確定非常重要,是團隊聰明做事,提高效率不可或缺的因素。
  • 每個功能須有第一負責人,每日同步研發進度,需要他人支持聯調要在啟動前預約好對應人力,讓項目進度做到透明、可控。
  • 重視測試環節,研發測需支援完善必要的測試工具,以提升測試效率,產品側需在上線前舉行小範圍測試,避免線上大範圍暴露BUG。

問題6:團隊成員缺乏互信,做事敷衍,“甩鍋”心態嚴重

由於市場側作為主要的業績承擔方和需求發起方,比較強勢,而研發側經過幾次爛尾事例,在公司已經散失話語權,無力發聲。產品不敢做版本規劃,研發不敢砍需求,或者都懶得思考,一切照需求做。造成做了很多勞民傷財但實用性低的功能,進一步又造成研發效率低的現象。

市場側暴力催促進度,研發人員則是被動消極,等著別人催,上線後出問題,則會說是按需求做的,有問題也是產品的問題。(確實產品設計邏輯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開發也照做了)長此以往,市場與研發之間缺乏互信。

解決辦法:

  • 市場、產品、研發都要對項目結果負責,三方均參與討論,研發和需求方之間必須要有溝通和博弈的過程,才能推進研發流程更科學更高效。
  • 統一團隊目標,過程中每一步都充分溝通,在對需求目的、核心流程達成一致的前提下,尊重不同崗位分工責職,增強互信,基於事實討論,而不能由某一方獨佔話語權。
  • 明確權責,對結果負責,加強監管,研發團隊每周舉行小組會議,反思問題,同時強化獎懲,激發成員積極性,對消極懈怠人員進行提醒,助其改進。

總結:

  1. 統一目標和方向:明確團隊目標,及時同步結果,同步市場數據和成績,調動積極性。提升員工互信,改善溝通環境,尊重自己的專業,同時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成果。以戰友的心態來解決問題。舉行版本溝通會,研發周會,反思問題,討論優化辦法。
  2. 組織、流程優化:簡化架構,降低溝通成本和所謂規劃時間成本,快速試錯,驗證問題,並快速優化。
  3. 人的成長、激勵:明確權責,對結果負責,獎懲分明,獎勵先進,淘汰落後。做好監管,幫助成員成長,提升專業能力,尊重時間節點。

本文由 @Ada冰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

定製專案有多可怕?
定製專案有多可怕?
2025-03-26 06: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