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太累了。
更新于:2025-03-25 22:56:57

不知什麼時候,連休息都變成奢侈品了。

我昨天才跟朋友好好吃了一頓飯,因為她的新工作定下來了。在此之前,她說自己整宿失眠,根本沒有心情吃飯。但其實她從離職到入職,只隔了一周的時間。

這一周,每天海量地投簡歷,把所有時間都拿來面試,如果想去的公司沒了下文就會立刻感到焦慮,哪怕閒聊,她也能三句話轉到找工作的事上。

我問過她,之前那麼累為什麼不趁機休息一下。

她長長嘆了口氣說,你知道么,才過一周我都覺得自己可能沒有公司要了。想到睜開眼睛大家都在按部就班通勤,只有我還漂著,心裡就特別害怕。有時候手機刷多了還會譴責自己活得渾渾噩噩,有種人生荒廢掉的感覺。

怕失去工作,怕沒有穩定的收入,也怕被別人看不起,更怕全世界都往前走的時候只有自己被落在了後面。

雖然平時總喊著,要躺平要拒絕內卷,可當空白期來臨時,還是會因為害怕人生的參差感而馬不停蹄地趕路,彷彿自己是一座上了永久發條的鍾,唯有轉起來才有活著的意義。

想起去年年底,我因為拖欠工資而被迫離職,又正好趕上疫情反覆,整個生活都開始停擺。發燒,渾身酸痛躺在家裡那幾天,也曾產生過人生是不是就完了的絕望。

後來大環境好轉,那時身體也剛剛恢復,就經常在傍晚時出門走一走。

記得有次,兩個半大的小孩揮著手裡的玩具從我身邊跑過,不小心撞到我的腿,於是下意識說 " 慢點兒,當心啊 " ,結果小朋友跟著喊了一聲 " 阿姨也慢點兒 " 。

恍惚間想起那句,人活著,快其實就是慢。

在許多個黃昏中,看著重新熱鬧起來的人群,我好像終於能夠靜下心來面對那個被追著趕著,一秒都不敢停下的自己,也終於捨得花時間去思考,到底工作和生活是怎樣一種關係。

其實讓人焦慮的最大根源不是工作,而是我們對休息的愧疚。

是我們心裡總有一種聲音警告著自己,停下來就是無所事事,休息就是不求上進。好像只有高效和自律才是所有成就的唯一標準。

在這種變形的壓力下,連短暫的空白期都變成履歷表上的羞恥了。

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裡,許紅豆曾經說過: " 人就像時鐘里的那個齒輪,用久了,會磨損,會生病,不及時更換維修的話,時鐘的生命也很快就走到盡頭。 "

如同時鐘需要修整,工作的暫停也是生命中理所應當的旅程,那些發生在空白期的快樂,思考,掙扎和迷茫,仍然是人生軌跡的進度條。

因為在人生的版圖上,我們自己才是那個圓心。所以無論往哪兒走,無論什麼時候停下來,都是握在你自己手中的權利,它從來都與社會的節奏無關。

有的人反而是在離職的這段時間看完了幾本好書,也有的人,是工作群不再頻繁亮起之後才發現,原來踏實地睡上一覺竟然遲到了這麼多年。

我始終覺得,留白才是最好的重建。

當社會分工細化到每個人都逐漸趨同時,工作就成了千篇一律的價值尺度。但那些對既定軌跡的思考,對高壓生活的緩衝和對前進方向的尋找,其實都發生在停下來探索的日子里。

因為放慢腳步的沉澱,才是決定你獨特的所在。

那天在網上看到一段對話,讓我特別感動。

當面試官問: " 你能解釋一下你簡歷上的這段空白期嗎? "

求職者是這樣回答的,他說: " 那是我成年以後,唯一一段快樂的時光。 "

我想,哪怕生命中有一段空白註定無法寫進履歷。但唯有我們自己知道,那些身心放鬆的時刻,一部電影,一次旅行,一場不被鬧鐘打擾的酣睡,是怎樣將疲憊的生活撕開一道裂縫,又是怎樣透進光采的。

所以啊,你從來不是一台機器,你的休息,永遠都是珍貴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