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時光機 | 十年前發現的“超級地球”,和地球有啥關係?
更新于:2025-03-25 22:51:08

十年前,英國天文學家取得了一項突破性發現——確認了“超級地球”的存在。這一重大成果隨後得到了英國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的首次正式報導。該行星被命名為“格利澤581d”,它位於距離地球22光年的遙遠宇宙空間。

“格利澤581d”是目前人類在太陽系外發現的唯一一顆具備宜居條件的行星。這一發現不僅拓寬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邊界,也為未來探索外星生命提供了新的希望與方向。

擁有生命起源的必備條件

格利澤581d行星體積約為地球的3倍,是人類至今在太陽系外發現的首顆位於恆星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被譽為“超級地球”。該行星距離地球22光年,在宇宙尺度上堪稱近鄰。

天文學家賦予“格利澤581d”超級地球之稱,源於其外部環境構成與地球高度相似,具備生命起源的關鍵要素:基礎分子、液態水、穩定的能量源以及適宜的氣候條件。

十一年前,科學家在觀測該行星時曾一度將其誤判為由恆星黑子引起的“數據噪音”。隨後,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與赫特福德大學的科學家對十一年前的研究方法提出質疑,並通過新研究證實了“581d”的存在。因其位於母星的宜居帶內,該行星被正式命名為“581d”。

實際上,“格利澤581d”的品質是地球的8倍,形成於宇宙膨脹初期的100億年前。若高級文明真實存在,該行星或為其起源之地。然而,即便乘坐人類目前最快的飛行器,抵達該行星也需耗時8萬年。

地球生命的誕生

在浩瀚的宇宙空間內,地球僅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天體,而太陽系亦不過是宇宙中的微小組成部分,沒有任何閃耀之處。

科學家們確信,宇宙中形態類似地球的天體數量或達數十億之眾。然而,關於地球之外是否存在其他生命的問題,科學家們至今仍無法給出明確答覆。

從地球環境演變的角度來看,約26億年前,地球大氣環境發生了重大變革,臭氧層於此時形成,有效阻擋了外部紫外線,同時促進了氧氣在大氣中的擴散。

第一,氧氣對生命而言並非必需,古生命並不依賴氧氣存活。直至約18億年前,部分細菌掌握了有氧呼吸能力,開啟了生命發展的新模式。有氧呼吸為生命活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促進了細胞間的相容性,推動了生命的自然演進。

約5.3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生命史上迎來了物種大爆發的重要節點。自此,地球生命形態逐漸由動物主導。幾乎在極短時間內,現代動物的原始形態便已出現,這一現象令人驚歎。即便後來的物種大滅絕事件,也未能抹去這一生命演化的痕跡,直至人類文明的興起。

在深入研究地球生命起源后,眾多天文學家致力於尋找類似地球的天體,以期發現外星生命的蹤跡。遺憾的是,至今尚未取得確鑿的結論。地球生命的誕生條件極為特殊,與其說是嚴苛,不如視為一種難得的巧合。科學家總結指出,水、岩石基底、引力、大氣層等因素的完美組合,共同構成了地球生命的內外宜居環境,其出現概率極低,堪稱幾十億分之一。

地外高級文明真的存在嗎?

隨著現代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日益堅信,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生命很可能以某種尚未被我們探測到的形式存在。換言之,地球並非生命起源的唯一地點。

特別是近年來,“超級地球”的陸續被發現表明,適宜生命存在的外部環境並非地球獨有,這引發了人們關於高級文明是否可能早於人類文明誕生的猜想。

儘管這一結論尚無法證實,但同樣也無法被否定。這種不確定性激發了科學家們對外太空探索的熱情與努力,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越來越多的“超級地球”相繼被發現。

從“格利澤581d”,到是地球品質9倍的“格利澤667Cc”、距離地球49光年的“格利澤163c”,以及2016年探測到的“比鄰星b”等,這些“超級地球”逐漸進入人類的視野。

其中一些“超級地球”已被科學家確認不存在生命跡象,而另一些則仍在持續探索中,探索的可能性依然廣闊。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超級地球”的形成時間大多早於地球,有的甚至早於地球100億年。這意味著,如果生命確實在這些星球上孕育,其文明的發展程度很可能遠超人類文明,這也引發了人類對於高級文明發現的利弊討論。

著名天文物理學家霍金曾在著作中提出警示:“切勿對外星文明抱有幻想,或許當我們暴露於他們面前時,正是人類文明走向終結的時刻。”